2021年3月31日 , 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 , 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 此次征集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共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 , 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 , 并于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 。 “天文领域本身就注重开放合作 , 正如‘天眼之父’南仁东经常提到的 , 人类拥有同一片天空 。 ”李菂说 。
目前 , FAST有10%的观测时间供国际项目使用 。 李菂说 , 一旦国外科学家获得时间分配后 , 他们可以自行安排时间和观测计划 , 由FAST执行 , 而这些项目同样需要接受国际同行的评审 。
据李菂介绍 , 申请FAST项目的科学家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 , 他对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开展的合作印象最为深刻 。 李菂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 中澳两国科学家在射电天文领域的合作开展很早 , 早在两国建交之前 , 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家克里斯琴森就曾于1963年来华协助中国建立射电天文设备 , “这甚至比‘乒乓外交’还要早 。 ”2017年 , 尚在调试期的FAST发布首批成果 , 发现6颗新脉冲星就是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的结果 。 李菂表示 , 当时FAST搜索到非常优良的信号 , 之后使用了澳大利亚成熟的望远镜进行验证 , 这种合作提高了FAST的工作效率 。 李菂说 , 中澳在射电天文领域有着良好传统 , 目前两国科学家的交流合作也是十分顺畅的 。
李菂说 , 此前全球科学家都会使用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进行观测和研究 , 未来FAST也会逐渐承担这样的角色 , 向全球开放共享时间会越来越多 。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国际星际磁场测量领域知名科学家克里斯·克鲁切尔几年前曾访问FAST 。 他表示 , 对FAST的工程与工作人员印象非常深刻 , 因为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 赋予了FAST产生突破性科学研究的潜力 。 “我期待 FAST的进一步工作 , 这将扩展我们对恒星形成原理的认识 , 并将推进天体物理学的其他领域 。 ”
寻找地外文明不是科幻故事
作为FAST首席科学家 , 李菂期待FAST未来能在三个方向产生新成果:第一 , 在描绘银河系气体环境上有比较重要的进展;第二 , 在快速射电暴领域 , 中国科学家目前正在撰写或已经投稿的论文中 , 对快速射电暴环境的统一性质及其起源的物理机制上提出了原创想法、取得了前沿的结果;第三 , 在例如疑似地外文明信号、系外行星等探索性领域取得一些新进展 。
李菂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 由南仁东先生主持撰写、向国家提交的FAST立项建议书曾提出五大科学目标 , 其中就包括搜寻地外文明 。 “从我们一线实验人员的角度看 , 搜索地外文明它完全不是一个科幻的东西 , 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李菂说 , 搜索地外文明主要是搜索通信信号 , 即窄带脉冲 。
1936年 , 柏林奥运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转播的奥运会 。 李菂说 , 当时的大规模无线电视信号已经发射到太空中 , 甚至飞出太阳系 , 可以被地外文明(如果存在的话)接收到 。 “《三体》中经典的‘不要回答’其实已经没有意义 , 现实是 , 人类已经无法追回过去数十年间发射出的那些无线信号 。 ”李菂说 。
FAST很快也将迎来一个空间新搭档——中国天宫空间站计划配置的巡天空间望远镜 , 也被称为“中国哈勃望远镜” 。 谈及未来FAST和巡天望远镜的“天地配合” , 李菂表示 , 巡天望远镜这样的光学望远镜依然是天文学的主流 , 这从投入上就能看出来 。 未来FAST会尽量配合巡天望远镜的工作 。 以快速射电暴这样的瞬变现象为例 , FAST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源 , 然后由巡天望远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