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二代接班众生相,哪家更值得投资?( 二 )

已到不惑之年许世坛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如物业、酒店分拆上市时间表、规模排名冲刺目标等规划十分清晰 , 一毕业就入职集团的他已经有近20年的集团工作经验 。

过去世茂集团面对宏观调控踏错了节奏 , 库存问题迎面而来 , 至2016年地产销售排名下滑至第16名 。 之后2017年地产行业销售高峰终令世茂集团喘过气 , 开始调整经营策略 。

2018年开始现加杠杆趋势 , 2018年新增土地储备1615万平方米 , 合约销售至1761亿元 , 同比增长75%;

2019年初 , 开始全面接管世茂房地产后 , 个人经营风格更加鲜明 。

或出于自身对行业多年来的判断 , 2019年的世茂房地产不管是在土地储备还是合约销售都显得狼性十足 。

2019年合约销售为2600.7亿元 , 同比48% , 继续维持高速增长趋势;2019年上半年通过并购的方式吞并泰禾、明发、万通等房企项目 , 新增土地储备1412万平方米 , 新增规模已基本与2018年相当 。

下半年的土地新增情况虽未披露 , 但公司偏低的净负债率仍有向上加杠杆的空间 , 如若最终成功并购福晟部分资产就已足以新增数千亿货值 , 因此下半年新增土地面积仍有望继续上升 , 这一悬念也将留至年报披露 。

不仅如此 , 销售单价更是从2017年的1.66万/平方米上升至2019年的1.77万/平方米 , 是为数不多能够在2019年仍能保持整体销售均价上升的房企之一 。

规模冲高 , 土地储备及销售均价上升 , 基本锁定未来两年业绩 。

此外据IFR报道 , 世茂房地产考虑让物业管理服务子公司在2020年进行IPO , 预期集资39-46.8亿港元 , 至于贵不贵 , 值不值得给溢价需看每个人的理解 。

二、新城、宝龙心系商业

C. 新城控股

2019年下半年对新城控股而言可谓极具挑战 。

过去抓住了棚改、开足马力上杠杆的新城控股 , 销量规模从2015年的319亿元快速攀升至2018年的2210亿元 , 沉淀了数十座吾悦广场 , 一跃成为前十的巨头房企 。

2019年上半年新城控股继续逆周期拿地 , 新增土地80块 , 总建筑面积达2459.20万平方米 , 正当准备继续大干一场的新城 , 因老王事件年中翻车 , 银行停贷、债务压身、评级下降等困境问题随之而来 。

作为家族企业的新城 , 随即让年仅31岁的二代王晓松临危受命 , 紧急上位 。 虽年纪轻轻 , 但其自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到新城控股集团工作 , 对集团业务可谓相当了解并有一定的经营经验 。

以至于掌舵后的他迅速做关系切割 , 但效果不明显 , 市场情绪依然恶化 , 随后果断刹车 , 对外变卖资产包降负债、降价促销、稳债权人 , 对内推行股权计划 , 捆绑核心人员 , 凝聚员工 。

接下来见到每月近250亿元的销售规模及数十个项目出售的以及员工激励政策的公告 。

截至2019年三季度 , 持有货币现金466亿元 , 基本能够覆盖短期负债本金及长短期利息 , 并随着市场担忧情绪的消退 , 最终 , 资本选择相信了他 。

如今的新城已逐渐被上调评级、获得小部分商业银行贷款 , 并开始小规模拿地 , 不过在2020年放水潮下 , 错过了半年拿地窗口的新城以及最近拿的地类型来看 , 发展逻辑已开始出现改变即「稳规模 , 发展商业」 。

公司不再以追求销售规模的高增长为目的 , 而是转向稳定、高质量的商业地产 , 做一个「收租公」 。

其实这对公司而言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 各地产商纷纷追求「地产+」的产业联动发展 。

此外一方面是如今公司自身体量、市场行情等因素都表明规模高增长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 所以过往销售规模动辄增长40%+已不现实;另一方面是公司旗下吾悦广场出租率达到98% , 商业优势明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