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至少有五成以上的胜算 。 ”闻伟称 , 团队有试错成本 , “我们第一款车失败了也没关系 , 3个月能再做一款 。 ”
至于团车造车的资金来源 , 闻伟表示 , 团车本身是美股上市公司 , 目前非常感兴趣的投资方不少 , 各地方政府对造车项目的渴望也可以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 而且“一款车量产所用资金我们测算是造车新势力的几分之一 。 牛创拿到5亿美元 , 我们可能是他的十分之一 。 ”
2022年造车是否还有时间窗口?闻伟表示如果市场容量是500万台就会拥挤 , 如果是2000万、3000万台就有机会 。 电动车的差异化以及新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还有空间 , 像软件订阅等新业态还会冒出来 , “大家不用担心赛道挤 , 会有细分 , 未来2年是我理解的最后的窗口期” 。

文章图片
图4/4
谁在看好团车造车?
自1月5日团车宣布正式进军造车领域后 , 市场并没有给团车造车太多的正面鼓励 , 宣布造车后 , 团车网的股票曾出现小幅下滑 。
除了李想外 , 大部分汽车行业从业者也纷纷在寻找 , 团车宣称的神奇的100人团队在哪里?
“不看好 , 在终端的时候和这个公司经常合作 , 他们没什么影响力 , 也没什么成交量 。 这种企业文化 , 造出来也不是什么好车 。 ”一位汽车行业从业者表示 。
“恕我直言 , 这100多人的团队这么无敌吗?能干这么多事儿啊?凭我十多年的的从业经历 , 我觉得后边加个零干这些事儿也得累个半死 。 ”一位从事汽车制造的网友表示 , 这更像是在割韭菜 。
根据《财经天下》周刊梳理 , 当前蔚来全球员工数9000多人 , 小鹏是5000多人 , 理想汽车目前的团队规模4000多人 , 是蔚小理三家规模最小的 。 但到了这个数量级 , 即使是4000多人 , 理想内部再根据不同业务划分 , 组织管理依然是大难题 。
另外 , “5000万就能造车”的言论以及闻伟对造车环节很多问题都还存在模糊认知 , 这使得团车造车的靠谱程度大打折扣 。 “啥都没想好 , 啥都没做出来 , 而且造车这一个项目两个团队融合起来并不容易 。 ”
此前 ,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称 , 造车门槛已经上升至400亿元 ,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400亿储备资金 , 风险会很大 。 ”
李想40岁“口无遮拦”?
在很多人眼里 , 这次李想炮轰团车并不让人意外 , 毕竟李想从不在意自己成为话题制造者 。
2021年年末 , 李想在个人微博发布《40岁的我和14岁的李想同学说几句心里话》称 , “你40岁的时候仍然口无遮拦、惹是生非、令人讨厌 , 没有活成别人想要的成熟稳重、心胸宽广、理性客观 。 26年后你的内心和行为与14岁时几乎一样 , 没有因为环境而让自己变得更复杂 , 这或许是这26年来最值得骄傲的坚持 。 ”
正如李想所说 ,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 , 李想“诅咒造谣者”、为理想汽车代言、做理想品牌的“公关杀手”、“招惹”同行引战 , 是汽车圈不多见的活跃分子 , 他除了在微博分享新技术趋势和创业感悟 , 还会参与各类热点事件的投票、点赞 。
2021年12月22日 , 李想也在微博上发表11月理想的交付量 , 还不忘点名同行 , 称理想的销量“超越了大众旗下中大型SUV的销量总和” 。 2021年理想ONE总计交付9万辆 , 同比2020年增长177.4% 。 自交付以来 , 理想ONE累计交付量已达12.4万辆 。
点名大众背后 , 李想与大众中国CEO冯思翰曾有一场隔空“较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