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大众汽车的 PHEV 技术发布会上 , 当大众中国 CEO 冯思翰被媒体问道其对增程式混合动力技术的看法时 , 冯思翰称 , 从单车角度看具备一定的价值 , 但从整个国家等角度来说 , 增程式电动车是最糟糕的方案 。
李想很不服气 , 要让代表大众最高水平的奥迪Q7PHEV与理想one比试比试 , 只是大众并没有迎战 。
除了怼同行 , 李想对车主和消费者同样不客气 。
2021年7月 , 有车主在理想ONE汽车座椅上发现疑似汞(俗称水银)的物质 , 从视频截图上可以看到 , 在涉事理想ONE座椅缝隙中 , 有大量银色高亮小珠滚动 。 随后 , 理想ONE水银门事件的车主体检报告出炉 , 确诊为汞中毒 。 对此 , 理想汽车表示 , 在理想ONE的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等环节中 , 并不会使用汞物质 。
事件发生后 ,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社交媒体回应称 , “造谣我们用水银的人和媒体 , 祝愿你们血液里流动着汞 , 脑子里装满了汞 。 ”
在去年4月理想汽车陷入“割韭菜”的争议中 , 理想ONE中期改款出现员工骂采访人员事件 , 李想发微博展现自己的疑惑:“企业除了尽到解雇员工的责任外 , 是否有责任对被侮辱被辱骂的当事人承担公开道歉的责任?”此次事件直接引发老理想ONE车主发现被“割了韭菜” , 被激怒后的车主集体声讨理想汽车 。
当竞争对手蔚来陷入“自动驾驶致命”窘境时 , 2021年8月16日 , 李想在朋友圈发文 , 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的标准 , 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 , 他还说 , “在推广上克制 , 在技术上投入 , 对用户、行业、企业都长期有利 。 ”
除了怼别人 , 李想有时候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反思自己的问题 。
2022年1月11日 , 他开始反思自己 , “在公司创办初期由于我个人的融资水平实在太差、太差、太差 , 有限的资金并不能支持我们开展智能驾驶的技术自研工作(不是团队不想搞自研 , 而是融到的钱勉强满足了产品研发、自建工厂、供应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 还有给团队发工资) 。 这个局面在2020年理想汽车IPO以后有了根本的转折 , 也就是有钱搞技术研发了 , 而不仅仅做产品研发 。 ”
2022年1月16日晚 , 李想再发创业感慨《节奏把控对于创业的重要性》 , 称蔚小理“三个互联网的外行成为了新势力里销量跑在前面的” , 而不是跨国车企的高管 , 最核心的原因是李斌、何小鹏、李想作为连续创业者 , “对于节奏的把控和心力(较好) 。 这一轮失败的最惨的创业者往往是跨国汽车企业的高管 , 他们大多上来就想做从10-100的阶段 。 ”
他告诫创业者 , “千万不要搞什么试一试 , 要么全力以赴做成 , 要么早点‘去死’ 。 ”
【5000万美元造车?李想骂造车新玩家“骗子”】喜欢李想的人很多 , 他们赞赏李想的毒舌是车圈少有的真性情和少年感 , 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李想的言论经常“失控” , 是理想汽车的舆论风险 。 李想的诸多“出格”言论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 , 恐怕只有理想汽车的公关团队最清楚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