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禾念制作的全球首款Vocaloid中文声库和虚拟形象“洛天依” 。
第三是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 人工智能兴起让虚拟人深入人心 , 社交娱乐产业发展推动其商业价值凸显 。
代表性虚拟人包括2016年绊爱正式确立了虚拟主播Vtuber的概念和文化开端 。
2018年新华社与搜狗联合发布的“AI合成主播” , 以虚拟人形象进行新闻播报 。
但目前 , 虚拟人基本上还是虚拟偶像为主 , 人工智能的成分并不多 。
文章图片
当下 , 虚拟人再度火爆的热潮诱因来自两方面:
一个是现实名人明星人设坍塌频现 , 人设永远不塌的虚拟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
和有过往的真实偶像 , 以及作为故事人物出现的虚拟形象比起来 , 虚拟偶像更像一个泥娃娃 。
除了不用考量现实明星的人设崩塌外 , 也往往除了歌曲以外 , 其他的所有设定都需要粉丝们自行脑补 。
这种人设的可塑性 , 让粉丝和厂商都觉得“有利可图” , 尤其是在部分流量明星人设翻车的大背景下 。
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 真相则是文娱公司在元宇宙热的推动下 , 将过去已经在探索的虚拟偶像加速推进了一把 , 毕竟这本就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
文章图片
二个是元宇宙的热潮带动了可以在其中有更多展示空间和机会的虚拟人的同步“发热” 。
某种意义上 , 元宇宙确实可以和虚拟偶像(木偶形)相互匹配 , 且在VR技术上有共生关系 。
但元宇宙目前只是史前阶段 , VR技术所能承载的虚拟偶像呈现能力是像素级的 。
即略比红白机时代的马里奥好上一些 , 其整体表现能力无法达成虚拟偶像至少二次元动漫风或3D立体呈现效果 。
元宇宙目前的状态 , 并不能为虚拟偶像产业真正注入生命力 , 反而将来技术成熟了 。
每一个人均可以在元宇宙重塑自己的形象与人设 , 这又较之虚拟偶像的拟人特征和扁平化人设 , 更为丰满 。
因此 , 所谓发展机会 , 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