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墓地 立遗嘱 捐遗体 90后生死观更豁达也更理智( 二 )

  直面生死

  触碰、了解、接受 , 是90后正确认识生死的前提 , 消除恐惧后 , 他们开始作出更多未雨绸缪的选择 。

  甘肃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高霄华发现 , 不再忌讳死亡之后 , 年轻人反而更加懂得尊重生命 , 选择去追求一种有益于身心的生活方式 。

  购买保健品、保险 , 是90后正视疾病、灾难 , 甚至死亡风险的“讯号” 。

  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90后”养生报告》显示 , 国内长时间使用保健品的90后占比21.9% , 有接近一半的90后偶尔会使用保健品 , 而排斥保健品的90后群体只占3.9% 。

  国内互联网保险第三方平台慧择网出炉的《90后保险大数据报告》显示 , “90后平均持有4张保单 , 并且自主筛选能力强 , 购买决策比80后平均快3.6天 , 特别是二三线区域90后保民增长速度迅猛 。 ”

  而买墓地、立遗嘱、捐遗体 , 也不再是出于焦虑抑或是想要引发关注 , 相反 , 90后希望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 , 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 , 给自己一个合法的保障、理智的选择 。

  在接触过一位年轻的委托人后 , 中华遗嘱库公益推广部主任陈瑾认为 , 订立遗嘱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的行为 , 无关年龄 , 甚至表明现在的90后对于生死 , 显得更从容、更理性 。

  “前不久 , 在上海订立遗嘱的90后女护士认为 , 独生子女父母在精神方面的养老需求在增强 。 这恰恰与很多调查结果不谋而合 。 ”陈瑾表示 , 实际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年轻人 , 一般都有比较成熟的想法 。

  甘肃兰州 , 一个名为牛玮栋的90后就用自己的身体余辉点亮了别人的生命 , 诠释了爱的传承 。

  自14岁起 , 患有神经性纤维瘤、神经性纤维毛不动症、脑积水等疾病的牛玮栋就一直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病痛折磨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牛玮栋接触到了器官(遗体)捐献 , 这个一直想为世界留下些什么的小伙子动了心 。 2018年5月上旬 , 他委托家人登记捐献器官遗体 , 并与甘肃省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志愿服务队“结缘” 。

  不止一次的交谈中 , 牛玮栋告诉前来探望的志愿者 , 他从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 想在自己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天把能用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 , 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做研究 , 不要让以后的人再像他这样痛苦 。 2018年11月24日 , 牛玮栋的病情突然恶化 , 最终因病情严重回天乏术 。 深明大义的家属强忍悲痛 , 帮助他实现了生前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愿望 。

  超越生死

  “相对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 年轻人的优点是对死亡议题基本没有忌讳 。 ”上海第一家致力于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的非营利机构“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手牵手”)负责人黄卫平观察到 , 在死亡艺术节、死亡咖啡馆、读书会等项目中 , 90后、00后更愿意敞开心扉与大家畅谈 , 对遗嘱、丧葬等问题也有不少浪漫的、个性化的想象 。

  然而 , 在10余年推广死亡教育的经历中 , 黄卫平发现 , 有的大学有生命教育的大纲 , 但不知道具体怎么开设选修课;有的老师写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论文 , 但仅仅停留于论文 。 西方人也怕谈死亡 , 直到2011年 , 畅谈死亡议题的“死亡咖啡馆”活动才第一次在英国从多年设想变成现实 , 并逐渐在全球推广开来 。

  “因为死亡太大了 , 它涵盖了一切 。 所以年轻人面对死亡的想法 , 多是笼统、抽象的 , 对于日后如何与父母告别 , 怎样面对临终者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年代亲人的不同观念等具体问题仍然存在困惑 。 ”黄卫平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