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询问与记录是构成询问笔录的两个重要部分,虽由不同的人完成,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需要二者讲究一定的技巧,密切配合 。询问开始前,询问人员和记录人员应事先沟通、交换意见 。记录人员应了解询问人员询问的主要目的、方法、询问的重点等,以便在记录的过程中能时时抓住询问的重点进行记录 。询问人员也要了解记录人员的记录速度,调整好语速 。在询问过程中,询问人根据询问的需要和当事人回答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节奏进行询问 。在快的时候,记录人员很难记录全部询问内容,这就要求其根据询问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记录重点,等询问人员放慢节奏、缓和气氛时,及时补记 。对于不明确的地方,也可以在此时作适当的补充性询问 。
三、问之大忌
一忌复制粘贴导致的雷同性问题 。作为执法新人,在初执法的时候,最喜欢用的方式就是复制粘贴,这种复制粘贴容易造成“雷同笔录” 。司法实践中有可能,将“雷同笔录”作为非法证据排除或者不予采信 。所以对于一般的内容可以复制,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一定要改动相关内容,并且用当事人的口吻来写出来 。
二忌问多答少导致的选择性问题 。执法新手在对当事人询问时不得要领,同时又嫌被询问人讲话条理性不强,干脆把被询问人的意思通过自己的语言整理成一段文字作为询问内容,然后问被询问人是不是这样 。这种提示性或诱导式的询问,是我国法律所摒弃的,不能作为合法证据使用 。
三忌“直截了当”导致敏感性问题 。很多内容,没有进行终结,就在询问笔录中给当事人定性式的提问 。而所谓敏感性的问题,即容易引起当事人对执法人员讯问目的产生不良想法的语句 。举个例子,“明知”的问题 。比如对于销售商标侵权产品中,直接提问记录“你是否知道你销售的产品是侵权的产品?”这种问题一旦发问,一般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所以后期询问定性陷入被动 。再比如,在询问销售“过期”类问题 。直接提问记录“该产品过期后你是否销售”?这种问题一旦出来答案也是“没有销售” 。再比如,想得到是否履行义务时候,问“你购进上述医疗器械是否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对于这类提问,本着趋利避害和避重就轻的心理,当事人要么直接予以否认、要么模糊回答 。其实在针对这类问题,可以在提问记录时避免“锋芒”语句,比如明知中,可以加入“询问来源,平时在哪里买,价格差异,为什么这里买,索取了什么资料”等 。通过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由执法人员综合判定是否属于明知范畴 。对于销售过期类案件,应该是问,你是否知道该产品已经过期?我们在何处发现该产品的?通过当事人回答不知道过期,摆放在经营的场所邀约式经营的方式,从而认定其销售过期产品的事实 。对于履行义务类的应该是执法人员把相关法律熟悉,将当事人需要履行义务分类列出,进行询问,比如,你在购进时候是否向供货商索取了票据?如果索取请提供给我们?执法人员根据询问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
四、问之注意
询问的时候注意事项很多,诸多出版物都写了不少,笔者就结合执法中容易出现情况,根据实际列出一二 。
1.同一时段,同一执法人员不能出现在多份询问笔录中 。
2.要一人一笔录,即每份笔录只记录一个被调查人情况 。在笔录过程中,其他相关人员应当回避 。但是在调查盲人、听力障碍人群等时,最好由其亲属、监护人或其他见证人在场 。
3.询问中不能直接问你违法所得多少?货值多少?实践中违法所得和货值均是由执法人员根据情况来认定 。特别是违法所得是个系统性工程,案情不同算法不同 。你直接问的情况,会被认定为无效询问笔录 。
- 民事案件一审庭审提纲 法庭举证质证提纲怎么写
- 刑事案件判5年的减刑是什么
- 公诉案怎么撤诉 公诉案件能撤诉吗
- 执行案件的立案条件 执行立案的条件有什么
- 法院调解离婚案件后果有什么
- 刑事案件移交检察院需要审查多长时间
- 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是否还能反悔
- 离婚案件原告本人未到庭要如何处理
- 民事案件审结期限是多久
- 自诉案件当中怎么认定有证据证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