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都盯上的创业赛道,虚拟人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四 )


但输出仍不可“省” 。 张嘉敏认为 , 用户对没有内容输出的虚拟人没有粘性 , 虚拟人IP的吸引力要靠不断输出的优质内容赋予 , 而这是虚拟人运营中最烧钱的环节之一 。
与投入对应 , 虚拟人在收入方面并不乐观 。
瑞银报告指出 , 高级虚拟人物的先期投入成本平均为3000万元 , 比如虚拟女团A-SOUL , 单曲制作成本约200万元 , 一场线下演唱会成本约2000万元 。 而另一组调查显示 , 愿意为虚拟偶像花费 500元以上的人群仅占比6.3% , 意愿仍比较低 。
先入局占位
虚拟人赛道的蛋糕是诱人的 。
国内平台虚拟主播的增长趋势和行业报告指出了这一点 。
B站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 基于直播及大会员业务的高速发展 , B站增值服务业务收入同比提升98%达16.3亿元 。 在娱乐领域 , 虚拟主播(VUP)已成为B站直播增长最快的品类 。 过去一年 , 有超过60%的全球知名虚拟主播都在B站开播 。
同时 , 在此前12周年庆上 , B站CEO陈睿提到 ,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 , 共有32412位新的虚拟主播开播 , 同比增长40% , 总投稿量超189万 。
行业市场研究平台头豹研究院在《2021年虚拟数字人行业概览系列报告》中预测 , 得益于虚拟IP、虚拟第二分身以及多模态AI助手应用的发展 , 十年后 , 中国虚拟数字人行业市场规模将实现2703亿元 。
“这也是那些公司迫切想挤进来的原因 。 ”张嘉敏说 , 他理解那种迫切 , “大部分新进来的公司都是看到市场火爆就进来了 , 可能也是觉得这样比较好融钱 。 ”
在全天候科技接触到的虚拟人初创团队中 , 有一组为00后 , 团队成员来自北大、清华计算机相关专业 。 在去年本科毕业后 , 他们决定以虚拟人为方向创业 , 并很快拿到了第一轮百万融资 。
创始人黄晴表示 , 过去几个月 , 已有汽车、家居、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数十个客户找她谈合作 。 其中 , 一个互联网金融公司计划打造元宇宙APP , 希望黄晴能提供技术方案为每个用户生成虚拟形象 , 在对方的计划书中 , 这一项目将投入上千万 。
“我本来以为我们会只做自己原创的IP , 但是没有想到做了一个之后 , 就会有一些客户主动来找我们做 。 其实现在我觉得这种新的模式会更好 , 因为它可以保证你一开始就有现金流 。 ”黄晴对全天候科技说 。
不过 , 在虚拟人行业从业数年的人看来 , 资本的火热掩盖不了内容制作落地少、技术受限等难题 。
“元宇宙概念的火爆给虚拟人出圈带来了太大的帮助 , 什么人都来 , 好像什么人都能做虚拟人 , 市面上的很多IP都自称是虚拟人 , 但质量参差不齐 。 拍个照片、P个头就能自称为超写实虚拟人 。 ”陈坚说 , 建模的门槛不高 , 能建模的人才也不少 , 但认真做虚拟人产品的不多 , 技术上能做到超写实虚拟人的就更少了 。
张嘉敏也有同感 。 “你去观察最新进来的一批公司就能发现 , 要么是做游戏失败的团队 , 要么是做影视失败的团队 。 他们看到赛道热了 , 一窝蜂涌进来 , 但多半都没有认真做虚拟人 。 ”
道理很简单 , 赛道热、资金多 , 哪怕没有过硬的技术 , 先入局占位就有成功的可能性 。
而对于大厂的入局 , 丁伟也总结为“先占位” 。 但与创业公司相比 , 大公司在技术、资金、人才储备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 找到好的标的投资或者亲自下场 , 后者都有更高的胜算 。
概念、风口终有一天会过去 , 一个行业能否长久存活和发展 , 归根结底是要看是否有内容、有人、有钱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