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年度爆款健康流言发布 你被它们带跑偏了吗?

每天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 用前要抖一抖?核能供暖的热水也带核辐射?……近日 , “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1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揭晓 。 快来看看 , 你有没有被这些年度爆款健康流言砸中 。
据介绍 , 针对此次发布的年度典型流言 , 权威专家根据其性质及传播规律将其分为“混淆概念”“成见效应”“不当联想”“主观推断”等多个类别 , 方便大家提高对流言的免疫力 。 该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 , 北京科技采访人员编辑协会承办 。
流言把脉:混淆概念型
用一些看起来很专业、高深的科学词汇、看似“高大上”的伪科学概念炮制出流言 , 与原本正确的科学理念混淆 , 如果人们科学素养不足或不够理性 , 很容易上当受骗 。
典型流言:接种新冠疫苗将致病毒“免疫逃逸”
真相:“免疫逃逸”指的是病原体或肿瘤通过不同机制拮抗、阻断和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 。 “免疫逃逸”在理论上虽然有可能发生 , 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该背的黑锅 。
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株 , 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 并出现了更具传染性的变种 。 即使没有疫苗 , 病毒感染人体之后 , 免疫系统也会自己产生对病毒的免疫压力 , 在这种压力下 , 会导致变异株的出现 。
另一方面 , “病毒增加几个突变 , 就可以抵抗抗体”也是不现实的 。 在设计各种疫苗的时候 , 研究者普遍选择了新冠病毒的整个刺突蛋白甚至灭活病毒整体 , 就是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各个部分的多种抗体 , 这些疫苗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也不会马上就失去作用 。
反之 , 如果接种者寥寥、疫病传播居高不下 , 病毒才会有更多机会发生突变 。 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办法还是尽快给大规模人群接种疫苗 , 减少病毒演化和变异的空间 。
典型流言:口罩用前要抖一抖残留致癌物
真相: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会通过环氧乙烷蒸汽熏蒸消毒 。 但在消毒过后 , 厂家会等环氧乙烷挥发后 , 才进行包装 。 此外 , 口罩在进行环氧乙烷杀菌之后 , 厂家还会进行环氧乙烷的检测 , 出厂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 也就是小于10μg/g 。
环氧乙烷是一种易挥发物质 , 当口罩通过多道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时 , 基本上不会带有造成影响的残留物质 。 正规企业生产的口罩 , 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 不会对佩戴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
流言把脉:成见效应
对于不熟悉的科学技术 , 公众总会从最初的印象出发得出结论 , 而这种初印象往往是一种缺乏科学证据的偏见 。 这种流言就是利用公众“先入为主”以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传播 , 实则是贩卖社会焦虑 。
典型流言:隔空充电产生强辐射
真相:无论哪种方法的隔空充电(无线充电) , 其技术基础都离不开电磁波 , 而电磁波会产生辐射 。 不过 , 讨论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考虑辐射量 , 如果电子产品的充电功率不高 , 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辐射标准与空间面积也有关系 。 根据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 , 人体承受的安全辐射范围为10瓦/平方米 。 按照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计算 , 居民家中可以承受的辐射功率最大为900瓦左右 。 隔空充电的充电桩 , 根据推算最高发射功率只有25瓦 , 所以是能够保证人体安全的 。
此外 , 无线电波式隔空充电技术是以“毫米波”极窄波束的形式传递给手机的 , 目前没有实验数据表明 , 毫米波会带来辐射 , 也就是说毫米波的辐射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