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抢跑、华为迟到,智能全家桶没一个能打

来源:亿欧网
文|钱漪
编辑|常亮
题图|Pexels
“手里拿iphone 13、家里配米家智能灯具、净化器、晾衣架 , 为了体验华为鸿蒙 , 又下单了搭载HarmonyOS 2的美的蒸烤炉和海尔冰箱 。 ”网友理查自嘲 , “我对智能电子产品 , 毫无忠诚度可言 。 ”
为追求产品连接和使用的优质体验 , 使用同品牌同生态的产品 , 更能获取丝滑流畅的交互感受——数码爱好者称之为“入坑全家桶” 。 相对专注手机、平板、电脑的苹果 , 市面上对于小米和华为在多元场景打造系统生态有更高的期待 。 “小米和华为的全家桶才是真正的全家桶 , 苹果只能叫‘办公桶’或者‘移动设备全家桶’ 。 ”理查直言 。
诚然 , 在全场景智能领域 , 摆在国内消费者面前的智能家居生态主流选项 , 只有小米和华为 。 两位顶尖玩家的交战地带 , 从智能手机单一领域延伸到了智能硬件全方位AIoT生态后 , 小米和华为面对正在到来的全屋智能战事 , 谁的赢面更大?谁更为焦虑?
“遥遥领先”的小米
2013年 , 小米成立生态链业务 , 率先抛出“万物皆可OTA”的理念 , 以“丰富产品品类”为导向 , 开始了构建小米生态壁垒之路 。
当时 , 小米深知自己的短板和长处:如果用性价比逻辑去做硬件研发和老牌大厂“硬碰硬” , 显然并不聪明;把软件和生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是正途——围绕智慧家庭场景 , 从小型电器切入 , 逐步延伸至生活用品 , 将市场资源整合到小米生态之中 。
雷军反复重申的“小米要永远坚持高性价比、高品质的道路 , 低毛利才能逼自己追求效率 , 才能保持公司的战斗力”理念贯穿孵化小米生态链这件事上 。
小米在挑选生态链品类和企业时 , 同样遵循效率逻辑 。
峰瑞资本执行董事黄海认为 , 小米看中的潜力投资方向 , 大都是“没有明显的领先者 , 市场分散 , 杂牌多但大牌贵”的“蚂蚁市场” 。 小米从中挑选精品企业投资并介入生产 , 重视工业设计和质量控制 , 集中有限的研发、生产、营销资源用在单个产品上 , 以培育“爆款” 。
具备IoT平台 , 拥有手机领域的号召力 , 小米吸引了足够多的科技创业公司加入生态链 。
小米不仅以“投资+介入生产”模式深度参与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长 , 还主导产品定义和供应链管理 , 让后者享受小米的品牌红利、渠道红利、用户红利和海外市场红利 , 倾力帮助其从初创公司快速生长为中型企业 。
事实证明 , 这套打法卓有成效 , 小米生态链规模迅速扩大 。 截至2021年底 , 小米生态链企业已有超过300家 , 贡献销售收入300亿 , 其中有4家已经上市 。
“智慧家庭”概念深入人心 , 强势的小米硬件生态成为大多数用户搭建全屋智能的唯一选择 , 小米看似“遥遥领先”了 。
华为来迟了吗
华为布局智能家居生态 , 相比捷足先登的小米 , 可谓姗姗来迟 。
2015年年底 , 华为正式瞄准智能家居场景并发布HiLink战略宣布入局 , 彼时小米已经在该领域深耕两年有余 。
2019年初 , 华为发布“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1”代表手机 , “8”代表平板、PC、VR设备、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能音响、车机;“N”代表泛IoT设备 。 华为在研发智能单品的同时 , 推进全场景智慧化战略 , 业务围绕“智慧办公、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娱乐”五大生活场景 。
同时期 , 小米生态链以智能手机、智能音箱和智能电视为核心的产品矩阵已初步形成 , 截至2019年6月 , 智能设备连接数量接近2亿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