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仍在世界各地肆虐 , 而面对这个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微小生物 , 了解它的结构 , 也就是它长什么样 , 对控制疫情、研发疫苗和药物来说都至关重要 。 给它“拍照”是解码其生物结构的重要手段 。
要给这样一颗小小的、直径100纳米左右的病毒“拍照” , 科学家们需要借助庞大的仪器——低温电子显微镜 , 也就是通常说的冷冻电镜 。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赛就是这样一位给病毒“拍照”的人 。
2020年3月到6月 , 李赛和他的团队解析出了新冠病毒的完整结构 。
2020年9月14日 , 《细胞》杂志发表李赛团队与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新冠病毒的分子结构》 , 这一研究成果为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了解新冠病毒、研发疫苗提供了“高清信息” 。
李赛接受采访 , 讲述了破解新冠病毒结构的幕后故事 。 以下是他的自述 。
一切都是自己摸索
最早期做这件事情的时候 , 一切都是自己摸索 , 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下来 。 但是我还是一直在坚持 。
3月底(获)批了以后 , 我们立即就从中检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把样品领回来 , 做提纯、制样的工作 。 第一批样品不好 , 因为放在冰箱里面时间太久了 , 再解冻 , 这个过程中病毒损坏了 。
后来又要了第二批 , 李兰娟当时在病毒的分离和培养上 , 确实是国内顶尖的 。 他们提供的病毒样品特别好 。
5月底左右 , 我把病毒表面解了出来 。 那时候我非常自信 , 不觉得国外竞争者能够比我快 , 所以就干脆把体内的也解了 。
但是体内的东西实在是太难解了 。 你可以看到这些小球里面有一颗一颗这样的小珠子 , 但是它们的信号实在太模糊了 。 毕竟这个东西有一定的厚度 , 导致它成像的信号又不太好 。
但是凭我的经验 , 也不是做不出来的 , 我起码能够得到一个比较粗糙的形态吧 。 然后我就开始自己上手做 , 在里面去找蛋白信号 , 做各种各样计算上的尝试 。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 计算结构期间 , 我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 。 不过当完整的病毒被重构出来、以100万倍放大的形式清晰呈现在眼前的那一刻 , 我觉得整个世界安静下来 , 只有我和面前的这个生物 , 而此前还没有人这么清晰地和它面对面 。
6月底的时候 , 两个国外竞争者的工作就陆续出现了 , 挂出了预印本 。
由于我做出了(新冠病毒的)内部结构 , 所以我虽然比他们落后了十天投稿 , 《细胞》杂志还是顺利让我刊登了(编者注:另外两位竞争者只做了新冠病毒的外部结构) 。
因为无论是编辑也好 , 还是两个审稿人也好 , 他们都说 , 这是这项工作最独一无二的地方 。
我觉得每天活得非常的充实
我本科和研究生学的是纯物理 , 毕业后 , 看到我以前认识的博士导师在一个物理学的网站上打出招学生的广告 , 就去跟他谈了一谈 , 然后就去做他的博士生 。
他是用非常技术的一些手段去研究病毒方面的问题 。 读博之前 , 我的关注点在光学上面 , 光学和成像 , 自然而然转到病毒上 , 因为这种特别小的东西用到成像和光学的手段可能比较多 。
当时要解决的是流感病毒相关的一些问题 。 我最开始觉得病毒这么小小的 , 可能没有什么 , 因为它表面和体内总共加起来 , 一般就是三到五种蛋白 。
流感病毒可能是被研究最多的病毒之一 , 我在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 , 不得不去看很多关于流感病毒的文章 , 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间 , 就越读越深 , 最后把流感病毒相关的重要文章都看完了 , 终于把这个拼图拼完整了 , 觉得特别的有意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