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春节的日益临近 , 很多消费者已经准备着手置办年货、更换新家具或者酝酿着去低风险的旅游景区游玩 。 商场、超市、旅行社、电商平台等经营者也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 , 其中 , 最直观、最普遍的活动方式就是降价促销 。 但低价并不等于实惠 , 一些不法经营者可能借低价之机 ,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 甚至欺骗消费者 , 给消费者的春节生活“添堵” 。 中消协提示消费者 , 关注四种“低价套路” , 防止“中招” 。
低价“问题”食品安全风险高、营养价值低
近日 , 还有媒体公开揭露了低价水饺、低价肉丸的原料来源及“生存之道” , 通过走访多家冻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 , 并深入食品生产一线 , 发现个别速冻食品企业为降低成本 , 在销售的猪肉水饺中添加鸡肉 , 肉丸产品中添加鸡脖泥、鸡架泥等行为 , 且并未在包装上注明 。 专家表示 , 使用鸡脖泥、鸡架泥等骨泥代替原有肉类的行为 , 本质是掺假和以次充好 , 会降低产品的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 。
俗话说 , “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为先” 。 中消协提示 , 消费者挑选年货美食 , 在考虑价格的同时 , 更要重视安全和品质 。 首先 , 要检查商家是否具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经营资质 , 并查看《食品经营许可证》上载明的经营范围是否匹配 , 建议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商家处购买食品 。 其次 , 关注食品的标签信息 , 特别是商标、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执行标准、食品生产许可证号、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等 , 了解产品基本情况 , 防范“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及过期食品 ,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
社区团购“薅羊毛” , 小心买到假货和劣质产品
当前 , 社区团购可谓无所不包 , 从水果蔬菜到日用百货 , 从餐饮服务到交通出行均有涉及 。 但在社区团购“光鲜”的背后 ,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 如商品质量差、虚假促销、低价倾销、退店保证金不退还等 , 其中低价低质问题最为突出 。
中消协提示 , 消费者在进行社区团购时 , 一要认真甄别、查看商家资质 , 了解商家口碑及售后服务情况 , 尽量选择信誉良好、服务规范、售后有保障的团购商家 , 谨慎选择微商、社交平台及个人组织的微信团购群 。 二要仔细查看供货渠道和供货商资质 , 收货时要及时查验产品品质 , 如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农副产品是否经过检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否有产品合格证等 。 三要根据自身需要理性消费 , 不盲目囤积限期使用的商品 , 抵制低价的诱惑 , 避免过度囤积造成浪费 。 四要保留发票、电子订单、支付页面等消费凭证以及与团购平台“团长”的聊天记录、产品的宣传介绍与服务承诺等信息 , 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 积极进行维权 。
超低价促销暗藏“猫腻” , 让利为假 , 盈利为真
一些价格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促销“猫腻”较多 , 看似让利消费者 , 实则“放长线钓大鱼” , 用“免费”“0元购”“秒杀”“充多少送多少”等作为诱饵 , 诱导消费者“上钩” 。 有的是质量特别低劣的不合格产品或是在服务质量上缩水;有的是产品免费赠送 , 但要使用该产品还需额外支付费用;有的是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办理了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有的是诱导消费者充值大量的预付款;有的是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 然后再推送各种广告或是出售盈利;有的是暗藏木马程序 , 消费者一旦点击链接或者扫码 , 将面临较大的财产安全风险等 。
中消协提示 , 消费者一要警惕商家的超低价甚至免费促销行为 , 仔细辨别促销的真伪 , 特别要了解是否附带其他条件等 。 对于涉及分期付款的 , 要全面了解相关规则 , 并衡量自身的偿还能力 。 二要理性充值 , 对于“充多少送多少”“高额返现”等形式诱导消费者充值的 , 要结合商家的信誉度、消费者自身经济能力和消费需求等综合考虑 , 建议不要一次性充值较大金额 。 三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个人财产安全 , 不随意填写手机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扫描二维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