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混沌未开,四大怪现象提前“搅局”

如果有人梳理时下热词 , “元宇宙”绝对有一席之地 。 这个1982年诞生于科幻小说《雪崩》的概念 , 在2021年爆红 , 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虚拟世界的无限畅想 , 也在文娱游戏、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等领域掀起一波又一波高潮 。
值得警惕的是 , 想象中的元宇宙还没来 , 各种打着元宇宙旗号的炒作、泡沫、骗局不请自来 , “火”中取“利”催生出这一领域四大怪现象 。
怪现象之一:元宇宙是个筐 , 啥都能往里装
日前 , 某白酒企业要“构建属于酱香系列酒的醉美‘元宇宙’”引发热议 。 白酒跟元宇宙有啥关系?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同框 , 让网友大呼魔幻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梳理发现 , 早在白酒之前 , 一批看似与元宇宙不相干的企业就已入局 , 例如知名连锁奶茶企业发行限量元宇宙NFT盲盒 , 家居橱柜企业成立元宇宙专项组 , 零售项目要构建元宇宙品牌和营销场景 , 城市景观设计论坛名为“元宇宙 , 园未来” , 等等 。
潮来时一哄而上 , 退潮后方知谁在裸泳 。 “商标申请等情况正是当前‘万物皆可元宇宙’的缩影 , 一些明显就是蹭概念的行为难以长久 。 ”上海商标品牌协会副会长林海涵说 , “就如同商标一样 , 光注册不使用没有任何意义 。 只有经过使用且为市场和消费者熟知才有价值 。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最近一年 , 我国企业申请“元宇宙”商标的数量超过1万件 , 涉及各行各业的公司1500多家 。 具体来看 , 科技文娱、企业服务类企业是申请主力 , 零售、汽车、教育、物联网、心理咨询企业紧随其后 , 除其中部分企业所处行业确实与元宇宙相关外 , 大多数企业“硬蹭”痕迹明显 。
其中 , 申请元宇宙商标数量最多的是一家商贸公司 , 80%的商标都与元宇宙相关 , 涉及品类也五花八门 , 包括但不限于普拉达元宇宙、路易威登元宇宙、雷克萨斯元宇宙、肯德基元宇宙、饿了么元宇宙、十万个冷笑话元宇宙、海底捞元宇宙等 。
怪现象之二:轻技术重想象 , 旧东西套新包装
“可能我们比较‘土’ , 别人都自称元宇宙了 , 我们还是虚拟现实 。 ”一家顶级科技公司负责人道破元宇宙领域的新瓶装旧酒现象——技术没有革新 , 产品也没啥变化 , 只不过换个称呼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有企业要打造“元宇宙的空间体验场景” , 实际上就是文旅行业早已流行多年的VR(虚拟现实)展馆、数字景区;有企业宣称布局元宇宙 , 主要动作只是开发虚拟偶像;还有企业提出了“企业元宇宙”解决方案 , 结果是开发生产可视化平台 。
根据天眼查统计 , 有30余家公司直接用改名的方式套上新包装 , 经营范围依旧 , 公司名称却改成了“元宇宙科技”“元宇宙传媒”“元宇宙商贸” 。
不仅如此 , 有地方为招商招出新意也主动给园区戴上“新帽子” 。 “企业还是那些企业 , 主要是跟VR、游戏、人工智能等相关 , 原有的概念都旧了 , 换成元宇宙更有噱头 。 ”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说 。
“与以往的科技概念相比 , 元宇宙明显更看重概念本身 , 而非诞生某种颠覆性新技术 。 ”受访人士分析认为 , 一方面它需要虚拟现实、云计算、脑机接口、移动通信等大量基础技术升级迭代 , 需要用户体量和生态环境支撑 , 但另一方面不少参与主体并不看重技术 , 仅用想象和辞藻堆砌出五光十色的未来虚拟世界 。
想象很容易 , 改名字很轻松 , 要实现却没有捷径 。 目前元宇宙整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 主要原因就是其要用到的技术尚处于低级层次 , 唯有脚踏实地突破技术瓶颈 , 真正的元宇宙才有可能到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