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探索星辰大海上海做了哪些丨数读上海2021( 二 )


科技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探索星辰大海上海做了哪些丨数读上海2021
文章图片

李政道研究所新实验楼 金叶子/摄
在张杰看来 , 上海最与众不同的 , 是这个“魔都”称谓下的内核 。 这个称谓正说明了上海是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城市 ,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更多新的东西 , 这种城市基因里自带的创新精神 , 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拥有 , 这种精神 , 也正是基础研究的良好土壤 。 ”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全球’科创中心的城市 , 我们也应该继续在基础研究上探寻、证明自己 。 ”他说 , 现在所谓的热门科学有很多人涌入 , 与此同时 , 对宇宙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 , 我国却鲜有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 , “因为太难出成果了 , 但是上海科创中心应该有人去做这些研究 。 ”张杰说 。
过去一年 , 上海除了探寻“星辰大海” , 也有“返老还童”的发现 。
去年12月 , 中科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宇研究组在《自然·新陈代谢》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 研究组为实验室一群存活了20个月的实验小鼠每两周注入名为原花青素C1的有机物 , 也就是葡萄提取物 。 到24个月时研究它们的组织和器官发现 , 这些老年小鼠出现了“返老还童”的变化 , 平均总体寿命延长了9.4% 。 这不仅表明原花青素C1具有抗衰老作用 , 还为人类研发“健康长寿药”提供了一条新路 。
这些深至宇宙、关乎健康的基础研究 , 由于科学发展的不可预知性 , 在短期是难以看到成果的 。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放心地坐冷板凳 , 上海也在去年率先设立了基础研究特区 , 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 给科技人员发“大礼包” 。
首批“基础研究特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 上海市科委将给予5年资助 , 三家单位则提供1:1配套经费 。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胡金波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做“0到1”的基础研究比那些科研跟跑者的研究(即从1到2、3、4等)更艰辛 , 成功的概率更低 。 有的人一年发表了10篇文章 , 而做“0到1”的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可能5年才发表一篇文章 , 但是这一篇文章的价值 , 可能远远超过其他跟跑者发表50篇论文的价值 。
这些持续鼓励基础研究的举措 , 也在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据上得以体现 。
【科技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探索星辰大海上海做了哪些丨数读上海2021】2021年11月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 在中国基础研究领域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方面 , 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主持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摘得一等奖(全国2项) 。 这是18年来 , 上海再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同时 , 上海科研团队9项基础研究成果获奖 , 占全国的19.6% 。
成果转化要让科研人员不愁饭吃
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 , 一直是被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
《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提出 , 要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规律 , 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 , 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激励力度 , 促进创新链上下游紧密衔接联动 。 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 ,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国资管理、税收政策、知识产权等制度体系的衔接统筹 。
产业落地到底怎么做?上海去年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1-2023年)》 , 提出到2023年 , 上海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超过3000亿元 , 培育3-5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集聚区 , 汇聚3000名以上专业技术转移人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