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探索星辰大海上海做了哪些丨数读上海2021

提到上海的科创地标 , 首先会想到哪里?
天马望远镜?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还是外形酷似“鹦鹉螺”的上海光源?
在上海科技氛围最浓的上海张江 , 不仅集齐了上海多数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软X射线自由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 , 而且能看到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等 。
最近 , 这个上海科创中心的“心脏”——张江科学城 , 又迎来了新的成员 , 一座印有“TDLI”大字的“工”形李政道研究所新实验楼于去年年末启用 。 而位于这位新成员3公里之外 , “最强光”的组员——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又名“羲和激光装置”)也于去年初步开放 。
科技创新能力蝉联全国第一,探索星辰大海上海做了哪些丨数读上海2021
文章图片

李政道研究所新实验楼 金叶子/摄
过去一年 , 上海科技创新的“强度”不只体现在这些高水平科研机构、重大科学装置上 。
2022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 2021年 , 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 。 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 , 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开工建设 , 张江科学城完成扩区;神舟十二号、天和核心舱、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保障有力;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4件左右 。
而最新出炉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下称《报告》) , 上海也延续了上年度第一的排名 。
“从全国范围来看 , 上海科创中心应该处于一个先导地位 。 ”《报告》编委会委员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告诉第一财经 , 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交往多方面能力来看 , 上海的基础是最全面的 , 而且上海背靠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 腹地广、辐射带动能力也强 。
策源策源策源 , 重要的事说三遍
去年10月29日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Jeremy(杰睿)研究组及合作团队《科学》发表研究论文 , 揭示豆科植物如何建造“固氮工厂” , 该研究有助于降低工业氮肥的使用 。
像这样的基础研究成果突破 , 2021年上海科学家共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重要科学期刊发表了107篇论文 , 占全国总数的29.8% 。
而上海到2025年的目标 , 是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
走进李政道研究所新楼 , 在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平台实验室大厅内 , 可以看到“入地”、“探海”的实验装置 。
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李政道研究所正在着力建设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室天体物理、拓扑超导量子计算三个实验平台和大型公共计算平台 。 “目前人类最大的谜团是宇宙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 我们所熟悉的宇宙 , 只占真实宇宙的4%~6% , 我们要去探索这个科学之谜 , 找到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 。 ”
张杰提到了基础研究“上海学派”的重要性 。 “当年李政道先生认为 , 从中国的未来创新性发展的需求来看 , 中国必须有顶级的基础研究机构 。 而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 ,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窗口 , 因此李先生建议参照对上世纪世界科学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 , 在中国上海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 , 着力建成世界知名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全球向往的顶尖科学精英集聚地、青年科学家实现梦想的圣地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