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网红食品正在成为食品安全的“高发地带”

  网红食品:舌尖上的“红与黑”

  00后的“最爱”正成为食品安全的“高发地带”

  冒烟冰淇淋、自热小火锅、透明袋奶、脏脏包、脏脏茶、辣条……如果这些名字里你有一半没听过 , 那么你很可能暴露了年龄——这些可是当下年轻人尤其是00后、05后的“最爱” 。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网红食品 。

  过去一年 ,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网红营销手段的火爆 , 网红食品持续发酵升温 , 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线:从自制的私房美味 , 到家酿果酒 , 从早茶点心 , 到夜宵小吃 , 从美容靓汤 , 到食补偏方 , “朋友圈”里想要什么食品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

  随之而来的 , 还有陆续暴露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 过去一年 , 诸如“网红零食长得好看却‘有毒’”“某网红食品被下架”“某零食被禁售”等消息不时传出 , 演绎着舌尖上的“红与黑” 。

  这些离年轻人“餐桌”“肠胃”最近的食物 , 渐渐成为“舌尖保卫战”的最前沿 。 正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所说 , 网红食品的安全隐患偏多 , 正在成为食品安全的“高发地带” 。

  网红食品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盲区

  何谓“网红食品”?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马冠生看来 , 那些利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进行营销 , 借由口口相传、人人转发而获得迅速传播 , 从而在网上销售的食品 , 就可以称之为“网红食品” 。

  根据2019中国网红食品市场大数据监测报告预测 , 2020年 , 我国网红食品网上零售额增长将超过37.3% 。 大潮之下 , 一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 , 将自制食品打扮成“网红食品” , 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 。

  “这种利用消费者好奇心理 , 助推网红食品盛行的方法本无可厚非 , 但有些情况则不然了 。 ”马冠生说 , 网红食品备受热捧的背后 , 安全、标准、质量等问题成为监管重点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网红食品凭借新颖的外观、照片或者味道吸引一拨又一拨消费者 。 但消费者购买食品时 , 往往忽略了食品本身的品质 , 包括食品的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 , 等等 , 由此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

  他以“奶茶里面没有奶”事件为例 , 根据茶饮料标准 , 奶茶饮料与奶茶味饮料是指 , 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 , 加入乳或乳制品、食糖等调制而成的液体饮料 。

  “尽管该标准对奶茶的蛋白质含量 , 有着明确要求 , 即≥0.5% , 但乳或乳制品仍然只是多种可选配料中的一种 , 并不是硬性要求 。 ”马冠生说 , 现制奶茶缺少明确的标准 , 就出现了“奶茶当中不含奶”的尴尬局面 , 同时给商家提供了可操纵空间 。

  这不仅有认知上、科学上的盲区 ,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上的盲区 。 马冠生说 , 网红食品通过特殊售卖渠道 , 存在管理困难等问题 , 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盲区 。

  “不明觉厉”的“高科技网红”

  “不用火、不用电、不用热水 , 给我一杯冷水 , 便能给你一个热喷喷的火锅 。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 , “自热火锅”“自加热包”“自加热食品”是最受关注的网红食品之一 , 而且还是一个让人“不明觉厉”的“高科技网红” 。

  所谓“自加热食品” , 是指以无火焰自加热器对食品加热、快速复热至可食用状态的产品 。 最早 , 这是为野外环境下的餐饮而开发的特殊方便食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