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廖夫在领导面前从不唯唯诺诺 , 因此得到尊重 。 当然 , 这不是这位院士的唯一秘诀 。 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决心 , 以及既善于冒险又能及时妥协的本领 。 年轻同事想要抓住时机 , 给第一颗卫星安装复杂设备 。 但科罗廖夫明白:最重要的是稳当迈出第一步 。 1957年10月4日 , 携带无线电发射器的简单航天器进入太空 , 向全世界发出声音 。
在卫星发射前 , 科罗廖夫有时还能在会议上用自己的名字发言 。 在进入太空后 , 这不再可能 。 外国同行只能猜测世界航天之父到底是谁 。
务实的幻想家
他在报纸上被称为总设计师 , 在火箭圈也备受尊重 。 获得奖章不是科罗廖夫的优先任务 。 他不接受“老总”的职位 , 没有梦想过诺贝尔奖——因为一直被保密 , 所以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 这位总设计师沉浸在自己的“小王国”里——莫斯科附近的波德利普基 , 火箭从业者都住在那里 , 从大科学家到普通工人 。 在那里的科学生产中心 , 科罗廖夫的话就像黄金一样珍贵 。 科学家都是雄心勃勃的人 , 要在这个环境里成为无可争议的领袖绝非易事 。
【参考人物|科罗廖夫:苏联第一位宇宙飞船总设计师】关于科罗廖夫的传说很多:有他在第一颗卫星发射后让号手吹号庆祝 , 也有他如何解决关于月球表面的争论——是坚硬的 , 还是像枕头一样软绵绵 , 当时没有确切信息 。 总设计师拿出张纸写了几个大字:“月球表面是坚硬的——科罗廖夫 。 ”他为自己的话负责 。
航天员兼科学家康斯坦丁·费奥科蒂斯托夫写过一篇关于总设计师的文章 , 他说:“科罗廖夫最鲜明的特点是能量充沛 。 他能用这种能量感染别人 。 他是一个意志非常坚定的人 , 常常相当严厉 。 科罗廖夫是理性与幻想的融合 。 ”
许多人回忆起总设计师的暴脾气:他曾在办公室里把文件扔得满地都是 。 但在做重要的决定时 , 他会耐心听取各方意见 。
宇宙飞船远征
因为科罗廖夫 , 世界知道了几个新的俄语单词——从“卫星”开始 。 1960年底的一天 , 这位院士召集工作人员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为载人航天器征名 。 大家给出各种方案:“火箭动力飞机”“星际飞机”“太空器”……科罗廖夫说:“我叫它‘宇宙飞船’” 。 大家都笑了——难道这个容器看起来像船吗?但后来所有人都承认:科罗廖夫是对的 。 这个词让人想起地球 , 想起向着星辰大海的远征 。 如今 , 在我们看来 , 这一概念一直存在 。 宇宙飞船——还有什么能比它更自然的呢?
科罗廖夫还梦想成为第一位星际旅行者 。 他不怕危险 , 甚至准备永远留在轨道上——只为实现这一飞跃 。 但心想未能事成 。 在筹备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之际 , 科罗廖夫觉得有必要选择年轻的王牌飞行员 。 在美国 , 冯·布劳恩看重未来宇航员的经验;在苏联 , 年轻占了上风 。 无所畏惧、身强体壮的年轻军官入选第一支航天员队伍 。 俄罗斯第二位航天员格尔曼·季托夫至今仍是进入太空最年轻的人 。
1961年4月12日发射前 , 科罗廖夫通过无线电台对尤里·加加林说:“一切要冷静 。 莫斯科见 。 ”他们的对话成为首位航天员在起飞和降落的最艰难时刻牢牢抓住的线索 。 当时 , 没有人能准确判断太空过载有多大 。 他们向未知领域迈出了一步——并且获得胜利 。
总设计师把航天员称为“天鹰” , 对加加林则一直使用“名字+父称”的敬称 , 尽管他比加加林年长27岁 。 顺便说一个惊人的巧合:1934年3月9日 , 加加林在斯摩棱斯克州克卢希诺镇出生的那一天 , 科罗廖夫写了一篇关于人类乘坐火箭进入平流层的报告 , 这是他第一部出版作品的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