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 , NFT独一无二的特性 , 给数字艺术品收藏市场带来了广阔空间 。 首先 , 它让数字艺术品拥有“防伪”功能 。 只要给予一件数字艺术品一段独一无二的代码 , 将这件艺术品“铸造”成一件NFT , 它就被认证成“真品”了 。 购入这件NFT的人 , 可以得到整个区块链的共同认证 , 对该作品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 。
此外 , 张诚分析 , NFT还赋予了艺术品更自由的传播方式 , 让其能够在受到版权保护的情况下更广泛地传播 。 图片、动画等形象化的数字艺术本身具有传播力 , 当其成为NFT , 其他人虽然仍可以下载、复制粘贴 , 但改变不了背后那段代码 , 每件作品只有唯一一位收藏者 。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互联网专家刘兴亮认为 , 未来NFT会越来越五花八门 , 目前的交易以艺术品居多 , 因为线下艺术品交易已非常成熟 , 且许多艺术品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价 , 于是存在炒作空间 。
技术上有何独特之处?从中国的传统印章文化中看懂NFT
在张诚看来 , NFT的概念其实并不新鲜 , 尤其是其唯一性 ,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相似呈现 。 “在中国的传统印章文化中 , 古人在鉴赏完书画类艺术品后习惯留下印章 , 每一件作品中留存下的一代代皇帝、名家的印章 , 逐渐形成了当今的字画鉴伪标准 , 这与现在NFT艺术品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 ”
对于NFT技术本身 , 张诚认为“在技术上其实早已实现 。 ”在90年代 , 数字签名技术出现 , 广泛用于解决软件产品的版权问题 。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MD5算法 , 根据源文件 , 生成一个唯一且不可逆的识别码 , 不论这个码有多长 , 都会形成和一段128位或256位数字的唯一对应关系 , 这一识别码就是校验的凭据 。 一旦源文件遭到任何修改 , 用户下载到的文件的MD5码就无法与校验码匹配 。
与“数字签名”技术相比 , NFT基于区块链技术 , 其独特之处在于分布式系统下的防伪 。 运用了区块链技术的NFT有了去中心化的特性 , 其真伪的信息记录在区块链的每一个节点中 , 而非集中于同一个节点 。
值得注意的是 , 国内的NFT与国外有所不同 。 在国内 , NFT基本都命名为数字藏品 , 其本身并不是独一无二 , 而是限量发售 。 例如腾讯的幻核平台、阿里的鲸探平台等 , 依托于各公司旗下的联盟链进行发售 , 无法在公链上交易 。 而国外的NFT则多数依托以太坊等公链发行 , 有了独一无二等特性 , 交易与炒作也乱象频出 。
NFT背后风险:是潜力投资 , 还是炒作泡沫?
对于NFT , 质疑声从未停止 。 有人担心NFT最终会像艺术品收藏一样只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 也有人认为普通人亦可参与其中 。 有人认为NFT是一场“庞氏骗局” , 后来的人为先来的人买单 , 直到最后无人加入骗局坍塌 。 也有人持乐观态度 , 认为NFT是一项有前景的投资方式 。
NFT究竟是潜力投资 , 还是炒作泡沫?刘兴亮认为 , 二者兼有之 。 “NFT的交易模式本身没有问题 , 但其中存在一些人“割韭”的行为 , 购买NFT与炒股类似 , 要理性看待 。 ”目前 , 有相当数量的NFT项目发行方不透明 , 且发行门槛低 , 至于项目方有谁、注册地在哪等问题 , 似乎少有投资者关心 。 如此 , 一旦有人想要“割韭” , 可能出现敛财跑路的风险 。 他认为 ,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概念股如5G、医疗、疫情概念股等 , 其本身是一种蹭热点行为 , 有了概念就有炒作价值 。 同样 , NFT概念也存在相同的炒作价值 。 但是与投机炒作分开 , NFT在正确技术路径引导下前景值得看好 。
面对NFT , 张诚认为 , 切勿“买椟还珠” 。 “NFT就像苹果拥有了漂亮的包装 , 它可以帮助苹果卖的更好 , 还做到了数字化版权保护 。 但是 , 如果购买时只看到这个漂亮的外壳 , 而不去了解包在里面的苹果(艺术品)真正的价值 , 就是买椟还珠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