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野外拍摄
“蟋蟀不是听话的演员 , 它们的打斗、振翅等行为都是自发的 , 有时一个镜头的野外拍摄就需要耗时数个小时 。 ”何祝清说 , 为了拍摄蟋蟀之间争斗的画面 , 摄制组先是在野外捕捉到一只蟋蟀 , 再另外找到一只蟋蟀的栖息场所 , 并将捕捉到的这只蟋蟀慢慢引诱到后者的洞口 , 让两只蟋蟀“相遇” , 进而才有了接下来两者争斗的场面 。
而且 , 野生的蟋蟀比较怕光 , 夜晚才是它们活动的黄金时间 , 每当摄影师打开强光 , 它们就会立刻停止鸣叫 , 将自己完全隐匿在黑夜中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 何祝清团队与摄影师配合 , 先用比较微弱的光源进行照射 , 耐心等待它们适应了微弱的光线并开始鸣叫后 , 再慢慢地提高光线的强度 , 镜头里的画面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
文章图片
灯诱蟋蟀办法多
“全世界现在专门研究蟋蟀分类的专家不到10位 。 我国拥有最多的蟋蟀爱好者 。 开展与蟋蟀有关的生物科普和宣传 , 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日渐式微的鸣虫文化 , 还能让更多都市里的孩子与周遭朝夕相伴的昆虫来一次亲密‘邂逅’ , 在车水马龙的喧嚣里 , 为依然能听到欢快的虫鸣而感到欣喜 。 ”何祝清说 。
来源:金海岸工作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