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明诞生 , 人类就一直在探索更高效便捷的支付手段 。 而中国的货币创新 , 实际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
无论是最早铸造刀币、布币和今天人们熟悉的环钱 , 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都诞生在中国 。 现代经济中 , 货币成为一种国家信用背书的“央行负债” 。 其关键已经不在其形态上 , 而在于其背后的国家信用 。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 , 越来越多人开始思考:既然货币变成一种在不同账户、终端传递的讯号 , 那能否建立一种可以像邮件一样实现收发的货币体系 , 也就是电子现金呢?
这就是数字人民币的本质——货币终于从贝壳、白银、铜钱、纸张等形态进化到了电子现金 。
数字人民币的强大
作为电子现金的数字人民币 , 能带来哪些益处?还得从数字人民币的特点出发 。
从长期来看 , 数字人民币背后固然有国家宏观战略的考量 , 比如便于货币跨境流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 , 但就目前来说 , 数字人民币的定位是国内零售支付 。 在此定位之下 , 最容易直观感知的价值 , 与数字人民币的三大特性有关——可控匿名、支付即结算、可编程性 。
最熟悉的现金支付 , 因为不需要交易双方的信息 ,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 所需的信息最少 , 因而让现金支付拥有了最强的匿名性 。 而一旦采用银行卡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手段 , 必然就会留下开卡行、姓名等信息 , 这就是非匿名 。
数字人民币利用加密技术 , 可以实现匿名 。 但出于反洗钱等目的 , 必须保留对大额交易的追踪权 。 两者相结合 , 就产生了“可控匿名”:数字人民币可通过“软钱包”(数字钱包)支付 , 而数字钱包划分为4+1类 , 分别需要不同的身份信息和支付限额 。 支付限额越高 , 需要的身份信息越多 。 比如一类钱包 , 无支付限额 , 但开通条件包括手机号、身份证、银行账户和现场面签 。
这种多重数字钱包的体系 , 让数字人民币能够追踪可疑交易 , 又能够保护小额交易的匿名性 。
在冬奥会上 , 也应用了这种体系设计 。 如境外的参赛队伍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不愿意开设银行账户 , 就可以开通专门针对外籍人士设计的第五类钱包 , 无需实名 , 通过手机号或邮箱即可开通使用 。
可编程性则是指数字人民币能够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 , 即设置条件支付功能 。 比如针对租金难监管和租户押金难退的难题 , 深圳农行联合华为落地了一个智能合约项目 , 租户完成签约并支付押金和租金后 , 资金进入房东账户 , 同时生成智能合约 。 租约到期即触发支付条件 , 押金就会自动退还租户 。
再如 , 以往对于帮扶和公益 , 捐赠者往往无法控制资金的使用和流向 , 因此人们往往会质疑资金的真实流向 。 但有了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功能 , 就可以实现特定人群、特定行业、特定规则的精准公益 。
“支付即结算”的功能则让用户与商户直接交易 , 无需经过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清算机构等角色 , 支付流程大大缩短 , 既提升了交易速度 , 也实现了商户侧的降本增效 , 这也是数字人民币实现普惠金融的基本手段之一 。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大特性和其带来的广阔的应用场景 , 数字人民币已经逐步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基建 。 在1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 ,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透露了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最新进展 。 对比发现 , 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开立速度明显加快 , 截至去年6月末时还仅为2087万余个 , 截至去年10月22日蹿升至1.4亿个 。 而截至2021年末 , 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数、累计开立个人钱包数和交易金额 , 均有显著提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