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是怎么运转的?( 二 )


调研工作结束后 , 就是紧密锣鼓的部署开发 , 既包括应用系统的部署 , 也包括数据收集的部署 , 其中 , 数据收集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 , 派人去各政府单位“驻点” 。
“信息流转非常难 , 我们纯用人力去跑 , 派了很多人到大数据局、办公厅、卫健委和公安局去驻点 , 拿到他们的数据之后传回公司 。 ”万永波的数据处理团队有六个人 , 三人分为一组 , 12小时工作制 , 两班倒 , “只要那边数据来了 , 这边就马上处理入库” 。
在贵州健康码最初的后台数据库 , 会根据数据的不同 , 将居民判定为五种状态 , 在健康码展示中分为紫、红、橙、黄、绿五种颜色 , 其中紫色需要集中治疗 , 红色需要集中隔离观察 , 橙色需要居家隔离 , 黄色需要定期做核酸检测自我观察 , 绿色则为无风险 。 万永波介绍 , 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后 , 由研发团队将其合并入“大数据集群” , 再向健康码提供服务 , 而小程序的开发也在同时进行 , 在第五天时 , 这些工作基本结束 , 第六天小程序进行了压力测试 , 第七天正式上线 。
能在几天之内将政府数据全部聚拢 , 得益于贵州省的数据发展战略 。 2014年 , “云上贵州”注册成立 , 2016年 , 贵州省成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 , 并成立了省大数据管理发展局 , 其致力于打造“一云一网一平台” , 等到了2020年 , 已经拥有了打通政府各部门“数据孤岛”的基础 。
大数据已成为国家战略 。 在2021年12月29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发通知 , 加速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 , 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 节点共有八个 , 分别是贵州、甘肃、内蒙古、宁夏 , 以及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粤港澳地区 。 西部发展大数据 , 有成本低的好处 。 采访人员获悉 , 贵州健康码的开发和运营 , 至今仅投入1500万元 , 不及东部某省该项目投入的1/10 。
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是怎么运转的?
文章图片
一些社区对进出车辆、人员要求扫描健康码登记行程 。 图/人民视觉
数据收集逻辑
疫情阴霾下 , 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 , 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 。 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究院院长、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副主任李可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每个人的健康状态以字节的方式存储于健康码的服务器中 , 并随着防疫政策和疫情形式的改变不断刷新 , 当居民出示健康码时 , 只是从后台调取这个状态 , 并显示为不同颜色的二维码 。
二维码于20多年前由日本人发明 , 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 , 成为近几年移动设备上最流行的编码方式 , 它比传统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 李可顺指出 , 大多数城市选择不同颜色的二维码展示居民健康状态 , 目的是为了保护隐私数据安全 。 “健康码的小程序一般依靠微信或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 , 只显示二维码可以保证隐私数据掌握在政府手上 , 不易泄露” 。
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李可顺介绍 , 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 , 第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第二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 , 比如体温及当前症状;第三是行程数据 , 既包括通信管理部门协调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位置 , 也包括铁路和航空交通出行数据 , 以判断是否到达过风险地带;第四是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 , 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 。
贵州省大数据管理局应用推广处处长洪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在贵州健康码的运营过程中 , 主要关注重点人群 , 其中包括通信管理局推送来的与确诊者或密切接触着的“时空伴随”人员、社防办排查推送的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 , 以及卫健系统推送的确诊人员或密接和次密接 。 重点人群被分成高风险人员和中风险人员 , 获得这些人员信息后 , 健康码会响应 , 并与省社防办联动 , 开启进一步的排查和处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