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是怎么运转的?

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是怎么运转的?
文章图片
2021年7月30日 , 旅客在湖南长沙高铁南站扫健康码 。 图/中新
“数据宇宙”中的健康码
本刊采访人员/苑苏文
发于2022.1.24总第1030期《中国新闻周刊》
一张巨大的由算法引擎织成的细密的网 , 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 , 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 。 到了新冠肆虐的第三个年头 , 这个数字防御长城已趋近完善 。
在有14亿人口的中国 , 每个人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调取一张健康码 。 这是在红黄绿间变化的二维码或条形码 , 三种颜色在后台由大数据算出 , 提示持码人不同的感染风险状态 。 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还展示不同的其他信息 , 有的展示照片 , 有的提示行程 , 还有的标识着打了几针疫苗 , 为防止截屏伪造 , 大多数都嵌入动画和定时刷新 。
除了对外展示感染风险 , 健康码还负责采集更精准的位置信息 。 中国遵循“动态清零”政策 ,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出行和潜在的病毒传播负责 。 在大多数城市 , 当你出入公共场所 , 会被要求在门口扫码登记 , 而手动的扫码登记 , 比被动的手机基站定位误差更小 。
健康码由各地政府主导开发 , 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 毫无疑问 , 用以检测每个人健康风险的“底层数据” , 涉及大量个人隐私 。 但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人士都保证 , 对于这些隐私信息 , 企业仅提供技术支持 , 并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 。 而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 , 也为数据的安全上了一道“紧箍咒” 。
快速上线背后的大数据战略
健康码的第一行代码已经写进了历史 , 更准确地说 , 它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 。 玻璃柜里的那行代码 , 创建于2020年2月13日晚8点34分 , 是浙江省健康码引擎的开端 , 并在40个小时后上线测试 , 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健康码 , 脱胎于几天前的杭州余杭区健康码和杭州健康码 。
杭州市余杭区 , 是阿里巴巴公司西溪园区所在地 。 2020年2月4日 , 余杭区就提出探索复工复产时疫情防控的数字化方案 , “全人群覆盖+全流程掌办+全领域联防” 。 公开报道显示 , 依托于支付宝、钉钉、阿里云的技术力量保障 , 2020年2月5日凌晨5点 , 诞生了余杭健康码的第一个版本 , 在以小时计算的迭代升级中 , 健康码在24小时内推广至杭州 , 又在几天内推广至浙江省 。 防疫新理念“病毒式”传播 , 一周之内已经落地超过100城 。 到了2月15日 ,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支付宝、阿里云加速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 , 加速了健康码走向全国 。
各地在健康码探索中 , 并不全都依赖“互联网大厂” 。 在杭州往西南1650公里的贵州省贵阳市 ,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上贵州”)承担了贵州健康码的开发 。 云上贵州是贵州省国资委控股的国企 , 其业务指导单位是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从2020年2月13日到2月18日 , 云上贵州团队只用了6天完成贵州健康码的全省上线 。 “贵州很低调 。 ”云上贵州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魏巍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 六天开发上线的贵州健康码 , 第一批接入了国家系统 , “我们当时是最简化 , 也是最全” 。
万永波是云上贵州技术开发部副总经理 , 带领团队完成贵州健康码的开发 。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在开发健康码的前两天 , 他与团队成员通宵达旦地向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政府办公厅、卫健委和以公安厅为主的贵州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社会防控组(简称“社防组”)部门沟通 , 收集需求 。 “白天去各个部门 , 晚上回来汇总需求 , 由领导统筹方案 , 第二天白天再去汇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