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深度学习”的干货好文,让你的学习效率提高10倍( 三 )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

“教”是最好的“学” , 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 , 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
当然 , “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 。
可见 , 逼迫自己通过“获取高质量知识”+“深度缝合新知识” , 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去教授他人 , 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
这是我目前能够觉知到最高层次的深度学习了 , 能做到并做好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
一篇关于“深度学习”的干货好文,让你的学习效率提高10倍
文章图片

如何深度学习?
如上 , 深度学习有三个要素:获取高质量知识;深度缝合新知识;输出成果去教授 。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放弃“快学”、“多学”的安全感 , 同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 面临更难的处境 , 甚至还会“备受煎熬” 。 但请相信: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直觉的 , 一开始难受和困难的事 , 才能让人真正有所获 。
所以 , 我们需要逐步改进 。
1. 尽可能地获取并亲自啃读一手知识 。
从读书角度讲 , 就是读经典、读原著 , 甚至是学术论文 。 经典的一手知识经时间沉淀 , 价值深度已被证明 , 值得精耕细读 。
??????把精力集中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一手知识上 , 放弃那些“几分钟读完……”“每天一本……”“十堂……课”的幻念 , 虽然那些也能带来一些启示 , 但终究是支离破碎、被人咀嚼过的 。 ??????亲自啃读虽然更艰辛 , 但唯有亲历过才能感受到深度理解或认知产生的真正快感 。
读书这事最好不要请人代替 , 从长远看 , 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的 , 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
2. 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知识写出来 。
每读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 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 。 尽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角度去解释、延伸 , 而不是简单罗列 。 在重构时 , 只取最需要的观点就好了 。
真正深度的好文 , 往往与原书没有太大关系 。 只是原书触发了思考 , 引用了案例 , 最后看来 , 读书笔记往往是一篇全新的文章 , 甚至创造了新的知识 。
这个过程是渐近的 , 刚开始好像都是别人的观点 , 逐渐地就会衍生出自己的观点 。 刚开始会有些吃力 , 但只要持续练习 , 能关联的经历、观点、案例就会越来越多 , 对一个主题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 。
所以无需求快、求多 。 如有必要 , 可以花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一个主题或观点 。 当一个趋近你当前最好水平的作品打动了别人 , 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收获远比每天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强得多 。
【一篇关于“深度学习”的干货好文,让你的学习效率提高10倍】我鼓励大家写作 , 是因为一旦能写清楚了 , 就必定能讲清楚 。 而且文章具有复利效应 , 可以随时被他人读到 , 这样也间接地达到了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的目的 。
3. 反思生活 。
学习不止读书 , 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 。
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如水流一样经过 , 不会停留 , 如不留心 , 很难留下痕迹 , 就像浅层的被动学习 , 留存率很低 , 缺少反思的生活难以产生深度 。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就非常注重反思 , 他每天早上要花两个小时进行反思 , 而且要求员工也这样做 。 他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 , 甚至不是来自经验 , 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 ”
受这个理念的影响 , 我从去年2月份开始 , 持续每天反思总结 , 有时几句话 , 有时上千字 。 通过反思 , 我发现很多事情逐渐能想清楚了 , 很多模糊的概念变清晰了 , 很多看似不关联的事情居然找到了底层的联通……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