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日益临近 , 返乡过年抢车票成了头等大事儿 。 一些第三方购票平台瞅准时机 , 推出所谓加速包服务 , 宣称只要购买加速包就能更快买到火车票 , 买的加速包越多 , 抢票成功率越大 。 问题是 , 这真的有用吗?
其实 , 早在一个月前 ,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就加速购票软件陷阱等问题作出回应:第三方网站设计和提供的加速包并非铁路12306的官方功能 , 不能保证给用户提供车票 。 无论是哪个购票软件 , 最终都要到12306的售票系统进行“排队”购票 。 也就是说 , 所有抢票软件的尽头都是12306 。
【加速包加速?还是加速退场吧!】既然都要在12306购票系统排队 , 为何还有不少平台设置种类繁多的抢票加速服务呢?原因是 , 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本万利 。 首先 , 这项服务其技术含量和服务成本不高 , 但动辄却要收取几十或上百元的服务费用;其次 , 平台掌握和利用了消费者“甘愿多花钱买票”的急躁和侥幸心理;再就是消费者被平台不断灌输“加钱=增加概率”的概念 , 被诱导盲目付费 。 由此可见 , 消费者又成了待割的“韭菜” 。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 第三方平台通过加速包诱导消费者“加速抢票”的行为已经触及了法律红线 。 如果“加速包”不能加速或者抢票成功率没有宣传的那么高 , 就涉嫌虚假宣传 , 侵犯购买“加速包”的消费者的权益 。
这些平台真的是在帮消费者抢票吗?根据平台“规则” , 他们有的直接收费抢票 , 有的需要转发朋友圈让好友助力抢票 , 有的甚至会默认付费抢票 。 难怪有网友说:网络购票难 , 买个加速包;看似在抢票 , 实际在抢钱 。
买了加速包却买不到票 , 是很正常的事 。 为了“割韭菜” , 不少平台默认打钩 , 让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买了加速包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 , 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商品应该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 如果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捆绑购买加速包 , 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
有需求就有生意 。 利益驱使下 , 春运这块“大蛋糕”如此芳香诱人 , 第三方平台想“切一块”也不足为奇 。 但交通出行关乎民生 , “违规赚钱”值得警惕 。 此外 , 这类购票平台还存在抢票软件出票迟延、退改签手续费过高、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 。 因此 , 说加速包是披了“技术马甲”的黄牛 , 毫不为过 。
买加速包 , 其实是在交“智商税” 。 消费者应擦亮眼睛 , 各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惩治力度 , 让所谓的“加速包”加速退场 。 (辰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