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势力浪潮汹涌,百度、腾讯、华为、小米都在图什么?( 二 )
去年11月 , 小米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 , 小米汽车工厂正式落户北京亦庄 , 一期和二期的预计产能均为15万辆 。
与此同时 , 小米也在推进汽车的产品定义和团队搭建 , 其中包括通过投资和并购相关公司来加速技术研发的进度 。 据雷军计划 , 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 。
华为——零部件供应商
在所有入局汽车赛道的科技公司中 , 华为的业务边界最为“模糊” , 虽然华为已在不同时间多次重申不造车 , 但是 , 随着华为在汽车领域布局的不断深入 , 华为造车的传闻又总是接连再起 。
早在2012年 , 华为就开启对汽车的研究和技术储备 , 并以车联网为团队名称 。 2019年 , 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 , 并提出要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 做Tier1、Tier2 。
2020年 , 华为正式推出HI(Huawei Inside)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 具体包含1个智能汽车数字平台 , 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5大智能系统 , 此外还有激光雷达、AR-HUD等在内的30多个智能化部件 。

文章图片
图4/6
图:视觉中国
从软件到硬件 , 华为可提供的服务已经十分广泛 。 基于不同的能力组合 , 华为参与汽车业务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作为零部件供应商 , 以传统Tier 1、Tier2的身份向整车企业售卖零部件和技术方案;二是Huawei Inside模式 , 将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运用到产品上面 , 与合作伙伴共同定义、联合开发 , 打造一个品牌 。
其中 , 华为Huawei Inside模式的合作伙伴只有三家 , 分别是北汽、长安和广汽 。 对此 , 华为曾表示 , 因为每个合作品牌都要有定制化的适配 , 投入很大 , 再多就做不过来 。
第三种模式是华为智选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下 , 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 , 与车企有更为深入的合作 。
截至目前 , 入驻华为智选渠道的是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以及AITO问界M5 。
事实上 , 在AITO问界M5发布时 , 该车也一度被认为是“华为汽车” 。 但华为方面表示 , AITO问界M5的整车研发、整车制造都是小康赛力斯负责 , 华为主要参与了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 , 另外智能座舱、电机、电控等也用的是华为的技术和零部件 。
【造车势力浪潮汹涌,百度、腾讯、华为、小米都在图什么?】但对华为而言 , 如何明确业务边界 , 也确实值得深思 。 据说华为内部也是造车和不造车两种声音 。 此前 , 上汽集团董事长提出的“灵魂躯干论” , 就直击华为合作模式的要害 , 如果华为接下来想要让自己的解决方案更大规模的在车企落地 , 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获取车企的信任 , 让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控制感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 华为在汽车领域除了要做To B的供应商 , 也要做To C的渠道商 。 据华为方面透露 , 其计划到今年年底先用一千家店来卖车 , 并且今年将挑战30万台的销售目标 。
腾讯——数字化助手
与华为一样 , 腾讯也是非常坚定的“不造车”态度 , 但与华为相比 , 腾讯的业务边界则更加清晰:华为是软硬件都做 , 而腾讯 , 只做软件 。
去年4月 ,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在一次分享中提出 , “腾讯不会碰硬件领域 , 早年没有做手机 , 现在也不会造整车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