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6日 ,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在轨后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将为地质灾害、土地调查、地震评估、防灾减灾、基础测绘、林业调查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技术支撑 。 卫星突破了严格回归轨道设计与控制等关键技术 , 填补了我国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领域的多项空白 , 可在千里之外的太空实现地表毫米级的形变测量 , 对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灾后评估与救援具有重要意义 。
穿云透雾:服务国计民生
地质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 每年因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造成的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以百亿计 。 但同时 , 地质灾害的监测又是世界科学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
“地质灾害往往会造成通讯、道路的中断 。 比如汤加火山喷发后 , 地面通讯全部中断 , 卫星观测数据就成为救灾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卫星总设计师陈筠力介绍 , “地质灾害发生的同时 , 往往伴随降水、云雾等现象 。 雷达卫星的特点 , 使其可以穿透云层和地表植被 , 实现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观测 , 在灾害监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
此次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卫星采用了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探测体制 。 “L波段雷达的波长在23厘米左右 , 对植被具有更好的穿透力 , 适应我国山地多、林木覆盖较广的特点 。 ”陈筠力介绍 。 “差分干涉其实就是应用了物理学上波的干涉原理 , 通过卫星雷达获取同一个地区的遥感数据 , 然后进行演化和计算 , 形成差分干涉图 , 比对后就可以获取地表精确到毫米级精度的形变 。 能为地质学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地震监测、火山运动、构造运动、城市沉降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 ”
据悉此次卫星搭载的SAR天线总面积超过33平方米 , 是目前国内在轨口径最大的SAR卫星 。 地面观测分辨率达到米级 , 形变测量精度达毫米级 。
精准控制:在轨飞行不偏航
卫星在地球轨道上不断绕飞运动 , 而差分干涉的原理要求卫星在多次飞行后 , 必须能在同一位置进行观测 , 这给卫星的轨道设计及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卫星在太空飞行 , 实际也是有一根‘车道’的 , 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 飞行轨迹会有上下左右的变化 , 把它形象化 , 就会形成一个类似‘管道’的模型 。 严格回归轨道设计与控制 , 就是确保卫星在飞行中尽量要运行于这个管道之中 , 不偏航 。 ” 卫星副总设计师王文妍解释 。
研制团队基于精准的地球高阶重力场模型 , 提出了严格回归轨道设计新方法 , 创新性地采用立体空间自主确定与控制技术 , 使卫星回归精度可达亚米级 。 重复观测时 , 卫星轨道管道控制半径可精确控制在350米以内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又添利器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成功发射】多极化:多彩描绘秀美山河
多极化和全极化是当前SAR遥感发展的主要方向 。 “简单来理解 , 单极化就是一幅黑白图像 , 而多极化的图像则包含更丰富的地物信息 , 可以多彩地描绘我们锦绣的山河 。 ”卫星总指挥李瑞祥解释 。
为了解决传统SAR卫星全极化可视范围小、应用受限的问题 , 卫星研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混合极化星载SAR波束赋形等一系列成像新技术 , 将使全极化模式可视范围提高两倍 , 大幅提升卫星观测性能 。 “为了适应地质、土地、地震、减灾、测绘、林业等行业不同的观测需求 , 我们对卫星的观测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 , 并将在国内首次实现混合模式极化观测 , 将有力提升土地利用分类等定量遥感业务能力” 。 李瑞祥介绍 。 (刘艳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