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 , 作者: 叶静 , 编辑:桑明强 , 铅笔道经授权发布 。
对着折叠屏手机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这是不是翻盖手机的一次文艺复兴 。
2018年 , 柔宇FlexPai打响了折叠手机的第一枪 。 在随后的巴展上 , 人们在讨论人工智能与伦理时 , 将折叠屏手机视为这个时代智能终端设备的最终幻想 , 紧接着 , 三星推出了Galaxy Fold、华为发布Mate X , 一时间 , 大量的资本和玩家涌入 , 各方玩家沉浸于对折叠屏手机的研究 , 2019年 , 也被称作是折叠屏元年 。
就目前来看 , 虽然近两年折叠屏处于风口浪尖 , 但国内有声量的玩家并不多 , 华为、小米、OPPO、荣耀四方势力割据一方 , 据Counterpoint Research预计:去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约为900万部 , 预计到2025年出货攀升至5340部 , 相较于去年全球智能手机13.8亿部的大盘 , 折叠屏手机在出货量上还不值一提 。
问题出在供应端 。
刚推出的OPPO Find N和Magic V , 一经发售就长期处于售罄状态 , 线上和线下都要提前预约 , 新款折叠屏手机也被定义为“稀缺资源” , 设置了会员门槛以限制购买 。 一些非官方店甚至做起了黄牛生意 , 代购、代抢 , 标价高于定价2000以上 , 坊间戏称:购买折叠屏手机等同于投资理财产品 。 种种怪象 , 无不指向折叠屏手机供需两难的境地 。 为此 , 这篇文章我们将主要探讨:
复盘折叠屏的发展史;
折叠屏为何难商业化?
我们真的需要折叠屏吗?
前世今生1973年 , 在纽约第六大道 , 马丁·库帕拨打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话(摩托罗拉DynaTAC) 。
人们的通信方式就此颠覆 。 十年之后 , Moto8000X“大哥大”面世 , 作为最早的消费级无线通话设备 , 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价格几千英镑 , 被人们当作是身份的象征 。 21世纪之前 , 手机一直被当成奢侈品的存在 , 直至进入诺基亚时代 , 销量开始以亿计 , 手机才开始平民化 , 直板、翻盖、滑盖各类形态开始出现 。
2007年 , 初代iphone让“触屏+直板”成了主流 。 随着处理器、摄像头、内存迭代已趋近瓶颈 , 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屏幕 , 但问题是 , 智能手机在尺寸和便携上已接近极限 , 主流旗舰机种的屏幕比大约在80%-95% 。 也是在2017年 , 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了首次下滑 , 行业进入存量时代 , 折叠屏的出现 , 就像一场及时雨 。
2019年 , 当人们在巴展上讨论“5G覆盖之后 , 用户需求的终端会是什么样”话题时 , 华为的MateX在会场上收到了国内外超乎预料的关注度 , 彼时正值美国制裁华为初期 , 对于折叠屏手机 , 华为当时并没有想着量产 , 但科技感十足的外观和复杂的技术 , 让折叠屏手机秀足了肌肉 。
市场的火热间接改变了华为的想法 , 一直到正式预售之前 , 研发团队及供应链厂商才将实现量产摆在了首要位置 。 而且 , 制约大批量产出的难题也延续至今:生产端的供应链、软硬件技术、良品率低以及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售价 。
关于折叠屏手机的争议从未停止 , 这从它首次量产就有迹可循:2019年2月三星发布的Galxy Fold因屏幕、铰链、系统方面出现的硬伤将第一波Fold劝退 。 同年升级后重新上市 , 但脆弱的屏幕、折痕、半斤重量、不成熟的系统生态让使用者频频诟病 。 这一点 , 从折叠屏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0.07%左右的占有率可以看出 。
5G的热度 , 一定程度上把折叠屏手机再度推向风口 。 如果把目光放在最近发布的几款折叠手机上 , 我们可以观察到 , 三星出货量最高 , 但国内销量热度远不及国产品牌 , 抛开技术层面的迭新仍旧不成熟不说 , 物以稀为贵 , 折叠屏手机很大一部分热度 , 来源对国产品牌的情怀以及市场的哄抬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