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奥会要用人造雪?
最近 , 网络上有人说 , 人造雪是对水资源的浪费 , 会影响生态和生活用水 , 甚至质疑 , 为什么冬奥会不能用自然雪?一定要用人造雪?
在感受到大家对冰雪运动和冬奥会的关注的同时 , 作为一名专职和“雪”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 ,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现代的冬奥会一定要用人造雪 。

文章图片
图1/5
Part.1
冬奥会用雪量大 , 自然雪量难以满足
国际雪联文件《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场地设计要求》指出 , 滑雪障碍追逐赛道需1.07×10^5立方米的雪量;即使是面积较小的滑雪大跳台赛道 , 也需维持至少1.1×10^4立方米雪量 。
很明显 , 丰裕的积雪是保障冬奥会开展的最基本条件 , 但在过去依靠自然雪的年代 , 就出现过老天“不给面子” , 让冬奥会无法顺利举行的情况 。 比如1928年的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 , 由于主办地降雪少 , 导致许多比赛项目直接取消 , 甚至越野滑雪50公里比赛因为缺雪 , 使得冠军到达终点的时间比上届冠军慢了一个多小时 。
随着科技发展 , 人工造雪逐渐改变了冬奥会“靠天赏脸”的局面 , 解决了主办地无雪少雪的尴尬 , 也使竞技比赛更加安全可靠 。

文章图片
图2/5
2021年11月16日拍摄的正在造雪中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无人机照片) 。 (图片来源:新华社采访人员张晨霖摄)
自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首次采用人工造雪措施后 , 温哥华、索契以及平昌等地举行的冬奥会均大量使用了人造雪 。
Part.2
人造雪让奥运会竞技比赛更公平公正
随着奥运会各项赛事的公平公正化和标准化 , 竞技场地的雪量和雪质的要求更高 , 为保证质量 , 人造雪逐渐扮演起了冬奥会中的“关键先生”角色 。
首先 , 人造雪场的积雪性状单一并且稳定 。 对于大众而言 , 自然雪场环境优美、雪质松软 , 不仅可以滑雪嬉戏 , 而且非常适合观光游玩 。 但对于奥运会而言 , 最基本的要求是运动员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展开竞技 。
因此 , 为满足赛事的公平性 , 雪场的积雪性状要单一并且保持稳定 , 确保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运动员无论出发顺序和竞技时间如何 , 都能享受稳定公平的赛道条件 。
雪道在赛前必须用压雪机反复把雪压实和平整 , 尽量减缓积雪发育和变质过程 , 让积雪性状保持稳定 。 在《从形成到堆积 , 人造雪与天然雪有哪些不同?》一文中 , 我们已经说到 , 自然积雪的物理特性多变 , 对运动员的成绩及滑雪的舒适感等都有影响 , 而人造雪的雪层单一、性状稳定 , 因此在被压雪、平整、注水后 , 更容易成为物理性质一致的雪道 。

文章图片
图3/5
其次 , 在世界上不同气候的区域 , 积雪的密度、含水率和雪场中雪晶体发育状况等差异显著 , 影响来自世界不同地区运动员的公平竞技 。
比如 , 我国新疆天山和阿勒泰山地区气温低、雪密度低、含水率低、孔隙率高、温度梯度高 ,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雪气候 。 该雪气候条件下 , 积雪发育变质明显 , 直径相对大的雪颗粒(深霜等)在雪场中的占比高 。
而海洋性雪气候的日本北海道、加拿大东海岸等地区 , 气温相对高、雪密度高、含水率高、孔隙率低、温度梯度低 , 深霜等大颗粒雪晶体发育变质缓慢 。 此外 , 属于过渡性雪气候的阿尔卑斯山积雪特性介于大陆性和海洋性雪气候之间 , 也别具一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