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1/5

倏然间 , 一道灵巧的身影刺破宁静的水面 , 在水面上空疾速滑翔——这是飞鱼矫健的身姿 。 是什么让这些应该生活在水里的鱼 , 具有不可思议的“飞行”能力?
编译|李诗源
审校|二七
飞鱼(Exocoetidae)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的鱼 。 与一般的鱼相比 , 它们的造型略显怪异 , 拥有长而坚硬的胸鳍和腹鳍 , 就像雄伟的机翼那样 。 但也仅需要身体上的这寥寥几处变化 , 这些原本只能在水里游动的生物就具备了“飞翔”的能力 。 当然 , 严格意义上说 , 它们只能滑翔:利用在水下的加速跃出水面 , 在空中利用空气动力学特性延长滑翔时间 , 在即将再次入水时用尾部拍击水面实现连续腾空 。 飞鱼的单次滑翔距离最远可达180米 , 而多次滑翔距离甚至可达400米 , 这可以帮助它们逃脱捕食者 。
不过 , 一直以来 , 科学家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遗传机制让飞鱼有了这种特征 。 最近 ,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修·哈里斯(Matthew Harris)的带领下 , 一群研究人员揭示了飞鱼演化出奇特鱼鳍的遗传机制 。 结合多种技术 , 他们发现只需要2个基因发生变化 , 就足以让飞鱼拥有这种奇特的身体结构 , 其机制之简单让人惊讶不已 。 这项研究已于去年11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 。
鱼鳍生长的秘密
为了搜寻让飞鱼拥有奇特身体结构的遗传机制 , 哈里斯的团队对包括飞鱼和它们的近缘种在内的35个物种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比对 。 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不同物种间差异较明显的DNA区域 , 发现了一些貌似在选择压下发生了演化的基因 。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朱斯特·沃尔特林(Joost Woltering)认为 , 这种比较性的研究有助于发掘促使新的身体形态形成的驱动因素 。 “但是 , 如何证明就是这一个基因导致了差异呢?我们很难让飞鱼的鳍再缩短回去 , ”他说道 , “必须要另外找一种可以开展实验的动物 。 ”
于是 , 哈里斯的团队用斑马鱼(Danio rerio)开展了实验 。 他们使用化学试剂和伽马射线 , 在1万多个斑马鱼胚胎中诱发了随机突变 , 然后从那些存活至成体的个体中 , 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性状 。 这种做法并不常见 , 因为在斑马鱼中开展的遗传学研究关注的通常是它们的发育过程 。

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文章图片
图2/5

雅各布·达恩(Jacob Daane)当时是哈里斯实验室里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 。 他和同事还筛选了此前的一批斑马鱼长鳍突变体 , 以更精确地寻找可能调控斑马鱼鳍生长的基因变体 。 他们的目光落到了2个突变基因上 , 分别是导致细胞过表达外膜上的钾通道蛋白的kcnh2a , 以及导致细胞亮氨酸转运体功能缺失的lat4a 。
研究人员发现 , 在斑马鱼中 , 亮氨酸转运体的突变导致所有的鳍都变短了 , 而钾通道的突变导致所有的鳍变长了 。 如果这两种突变只发生其中一处 , 斑马鱼的运动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 但当这两个突变同时发生时 , 斑马鱼的胸鳍就会变长 , 而奇鳍(median fin , 鱼类沿身体正中线生长的不对称鳍 , 如背鳍、臀鳍和尾鳍)会变短 , 变成俨然一副飞鱼的模样 。 对此 , 达恩说道:“据我所知 , 像这样通过非常简单的机制 , 就能对器官的尺寸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情况 , 在动物中并不常见 。 ”
演化的胜利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