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鱼“飞”起来,只需要改变两个基因( 二 )
放眼广袤的自然界 , 不同的动物身体形态可谓是五花八门 , 这种形态上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然选择的作用 。 哪怕一块组织生长的时间和速度只发生些微变化 , 都有可能影响某处身体结构的长度和大小 , 甚至让动物多长或者少长一块骨头 , 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新的适应性状 , 为物种赢得了新的生态位(niche) 。 飞鱼这种独特的性状 , 正可谓是一种演化上的胜利 。
在不同的飞鱼谱系中 , 它们的身体构造发生了数次独立的演化 , 但都与亮氨酸转运体和钾通道基因的突变相关 。 不同谱系中发生的亮氨酸转运体突变并不完全相同 , 但它们涉及的氨基酸变化是一样的 , 这就表明不同谱系各自独立地采用了相同的遗传机制 , 从而演化出这种鱼鳍的形状 。 “在不同的背景下 , 自然都瞄准了同一个特定的基因 。 ”波士顿学院的演化发育生物学家萨拉·麦克梅纳敏(Sarah McMenamin)说道 。

文章图片
图3/5
亮氨酸转运体的基因(中间列)在多数鱼类物种(上)中是高度保守的 。 但是在飞鱼(下)和它们的一些近缘种(中)中 , 转运体蛋白中都有一个氨基酸残基(右列)与其他鱼类不同 。 因此研究人员怀疑 , 这个基因影响了鱼鳍的长度比例 。 (图片来源: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 , 有裁剪;资料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ub.2021.08.054)
至于钾通道突变如何导致鱼鳍过度生长 , 科学家仍没有答案 。 当钾通道过表达时 , 细胞膜的静息膜电位和细胞质的pH值会改变 , 增强细胞的活性和对刺激的响应 。 于是 , 鱼鳍细胞开始发出一些类似神经元和干细胞会发出的信号 。 哈里斯表示 , 也许细胞信号的变化会影响鱼鳍的生长 , 但这只是一种推测 。 “这些都是生物学中的新问题 , 还很少有人研究 , 人们对其中机制的了解其实很少 。 ”他说道 。
研究人员通过抑制钾通道突变基因的表达 , 抑制了钾离子流动 , 发现鱼鳍的生长因此而受到阻滞 。 他们猜想 , 在发育的某个阶段 , 鱼鳍中的细胞会变得类似合胞体(syncytium , 含有多个核的单个细胞质团) 。 如果情况确实如此 , 那么钾离子流产生的电场就可以传播到整个鱼鳍中 , 实现长程的信号调控 , 这一点可能强于一般的形态发生素或者分泌因子等影响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的化学信号 。 也就是说 , 生物电信号也可能对鱼鳍的生长和形态起调控作用 , 甚至可能影响其他身体结构 。
鱼鳍向左 , 四肢向右
对鱼鳍的发育和演化进行研究 , 或许还能帮助我们回答四足动物四肢演化的问题 。 斑马鱼的胸鳍和身体之间只通过一层骨质结构相连 , 即近端辐鳍骨(proximal radial) , 该结构和鱼的“肩部”直接形成关节 。 去年2月 , 布伦特·霍金斯(BrentHawkins)、卡特琳·亨克(KatrinHenke)和哈里斯曾在《细胞》(Cell)上发表了一项研究 。 他们发现 , 只需一条表达通路上发生突变 , 就可以影响斑马鱼鳍的发育模式 , 使其展现出发育成四肢的潜能 。

文章图片
图4/5
硬骨鱼的鳍(上)缺少像四足动物的四肢(下)那样精细的结构 。 然而 , 只需一条表达通路上发生突变 , 就可以影响斑马鱼鳍的发育模式 , 使其展现出发育成四肢的潜能(中) 。 (图片来源: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1.003)
突变的斑马鱼会形成两块“中辐鳍骨”(intermediate radial) , 它们与近端辐鳍骨形成关节 。 这些新形成的骨骼上甚至还有肌肉附着 。 这样的结构 , 已经展露出更为精细的四肢的雏形 。 然而 , 早在约4.5亿年前 , 斑马鱼和四足动物的祖先就已经分道扬镳了 。 这种返祖现象(atavism)还原了数亿年前的演化图景 , 也揭示了编码鱼鳍和肢体的遗传机制非常古老 , 或许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