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厂与创业公司同台竞争,无人配送车的风口要来了?

互联网大厂与创业公司同台竞争,无人配送车的风口要来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采访人员 | 于浩
编辑 | 宋佳楠
受益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浪潮 , 湖南湘潭大学的师生们早早享受到了无人配送的便利 。
无论是校园快递集散点的包裹 , 还是校内商超的商品 , 师生仅需在手机端APP/小程序确定配送内容并下单 , 便可等待无人配送车来“上门服务” 。 通过手机界面 , 用户还可以实时查看无人配送车的运行路线及当前所在位置 。
与湘潭大学类似 , 如富士康、大润发、必胜客等不同行业的头部品牌都曾试水无人配送 , 在部分厂区、无人驾驶示范区内的门店等地接入无人配送车厂商的服务 。
相较于高速载人 , 像校园、工厂内的低速载物场景由于安全系数高、天然订单密度大、政府监管及路权牌照相关政策较为成熟 , 曾被视作自动驾驶最有可能规模化商用的场景之一 。 在适龄劳动人口呈下降趋势、配送人员招工难的大背景下 , 无人配送有望迎来自己的春天 。
大大小小的玩家已经摩拳擦掌 , 跃跃欲试——主营业务与城市末端物流配送强相关的美团、京东、菜鸟等互联网大厂相继宣布自建团队 , 开启无人车自研项目 , 而行深智能、新石器无人车、白犀牛智达、毫末智行等创业公司也纷纷发力无人配送车相关业务 。
此前 , 过高的单车造价成本、在交规层面的模糊定义 , 以及与室内场景联通等问题 , 曾是阻碍无人配送车规模化落地的难点 。 而随着供应链的成熟与技术、法规的完善 , 诸多消极因素都出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在这个商业化拐点不断明晰的赛道内 , 大厂与创业公司在同一技术起跑线上狂奔 。
大厂无人车快速上量
【互联网大厂与创业公司同台竞争,无人配送车的风口要来了?】通过引入无人车来实现配送过程的边际成本递减 , 是无人车商业模式得以成立的关键点之一 。
低成本且高效率的搭建分钟级配送网络是美团“万物到家”战略目标中一切履约行为的基础 。 与不断扩大骑手规模、优化调度算法提升效率等措施并行的重要举措正是引入无人配送 。 而对于自建物流体系的京东、菜鸟而言 , 无人配送技术规模化商用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
由于存在路权牌照限制 , 在规模化之前 , 各家往往会在如北京顺义、深圳坪山等示范区内进行小范围的模式验证 。 抛去人口数据等趋势性的判断依据 , 试行的运营数据能否对无人车的配送效率进行佐证呢?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美团于2021年9月共同发布的《无人配送“车”的身份与上路安全》报告显示 , 在快递配送方面 , 无人配送车每月可工作30天 , 若每天送出75件快递 , 每单成本可与快递员持平;在即时配送方面 , 根据美团2019年半年报 , 其每日外卖订单为2070万 , 上半年骑手成本约为177亿元 , 每单成本约为4.7元 。 按此标准 , 无人配送车每天需送出约42单方可持平 。
按上述数据来看 , 在部分特殊场景中 , 无人配送车已经展现出了提升配送效率的作用 。 据新石器合伙人颉晶华透露 , 目前新石器一辆无人车每天能够完成的订单数为150单到200单 。 在校园场景内 , 由于其封闭园区的环境以及存在快递集散点等特性 , 行深智能的单车订单数可达300单 。
“我们处于一个快速上量的阶段 , 下半年也会和一些车厂合作 , ”2021年6·18期间 , 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孔旗曾在采访中提及 , “年底车队规模会达千台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