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随机向某电商平台上5家销量靠前的临期食品专卖店客服咨询能否告知所卖商品还有多久到保质期 , 对方均回复说肯定在保质期内 , 具体什么时候到期却不再回复 , 还有店家甚至回复称不清楚还有多长时间过期 。
还有一些商家会用“赏味期”代替“生产日期”印在食物包装上 , 食品是否过期根本无法得知 。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 , “赏味期”其实是日本的说法 , 是指食物最佳的品尝期 。 “赏味期”和“临期”食品 , 可能会在口味、风味上略有差异 , 但在质量和安全上没有差异 , 不过消费者却容易混淆 , 建议商家在食品上注明两个日期 , 一个是最佳品尝期 , 另一个就是保质期 , 便于消费者选择判断 。
篡改日期以次充好
货源品质难以保证
随着人们对临期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 如今临期食品收购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 。
来自安徽的临期食品收购商王杰告诉采访人员:“以前进货的时候 , 对方恨不得赶紧脱手 。 现在临期食品火了 , 收货时要先报价 , 往往还正在商量价格 , 货已经被别人收走了 , 做临期食品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 ”
王杰说 , 临期食品一般的正规拿货渠道 , 包括经销商库存、品牌方直供、社区团购供应商、连锁超市退仓等 。 “大部分品牌退仓剩余保质期都是一两个月 , 只剩几个星期的也比较常见 , 我们很少拿这种货 , 临期食品是一个快进快销的行业 , 进货量都比较大 , 万一卖不出去 , 钱都要赔在里面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些商家会虚标原价 , 甚至篡改生产日期 , 用过期商品冒充临期商品 , 或者进购一些渠道不明的食品 , 欺骗顾客 。 ”
采访人员在某电商平台上咨询了5家店铺 , 对方均保证进货渠道正规 , 不会出现问题 , 但没有一位客服正面回应进货渠道 。 在一些商品的买家评论中 , 采访人员看到许多人提到“买到的八袋饼干全碎”“吃了几次都拉肚子”“和朋友在超市里买的东西不一样”等评价 。
王杰发现 , 一些商家将已经过期的食品重新喷码后再上架 , 而容易重新喷码的过期产品往往是油墨印制的生产日期 , 烫印、激光印、钢印、热压印的生产日期很难改变 。
“因此 , 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注意周围是否有被擦拭的痕迹 , 喷墨是否均匀鲜亮、能否用水擦拭等 。 ”王杰提醒道 。
朱毅说 , 为了追逐不当利益 , 确实存在一些商家将过期食品换个“马甲” , 贴上临期食品的标签再次流入市场等现象 , 这对于休闲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不利 , 也会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购买体验 。
此外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商品并不一定是真临期 , 有的商家趁机将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以临期名义出售吸引消费者购买 。
【临期食品真的物美价廉吗?中间商:篡改日期以次充好】采访人员在一些网店和实体店发现 , 放在货架上的许多商品都是刚生产出来的非大品牌产品 , 价格仅比原价略便宜 。 面对休闲食品行业迅速推陈出新的现状 , 一些商家另辟蹊径 , 转至临期商品店正价售卖 。 大牌产品引流 , 带动小品牌产品清仓营利 , 成为临期食品商店的营利新模式 。
这些问题也导致购买临期食品成了开盲盒 , 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
一些社交平台上 , 针对此类问题的吐槽不胜枚举 。 有人称 , 某些网店售卖进口零食 , 调包商品复制正品 , 包装袋上全是英文 , 不仔细看发现不了端倪 , 但一尝就能判断出是调包的 , 体验感很差 。 “折扣力度大”“进口好物”“实现零食自由”等促销口号很容易让人上头 , 一下购买很多打折商品 , 实际上羊毛没薅成 , 还落入了促销噱头下的消费陷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