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顾客注意自查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临期食品市场存在的浪费、标签不规范等问题引起了国家及各地相关部门的关注 。
2021年6月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临期食品 , 可以买吗?》等5条科普短视频 , 从选购、制作、食用、储藏等不同角度介绍和解读相关食品安全知识 , 提醒消费者按需购买临期食品 , 不要囤积 , 以免过期变质造成食物浪费;临期食品买回家后 , 最好在保质期内吃完 。 如果食品过期 , 出现膨胀、异味、霉变等情况 , 应当丢弃 。
2021年11月30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 , 要求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 , 优化食品标识制度 , 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识“最佳食用日期”和“保质日期” , 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 。 指导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检查 , 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 , 作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
近日 , 以江苏省苏州市临期食品试点工作为契机 , 江苏省张家港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临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临期食品反浪费指南》两项制度规范 , 明确临期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 指导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 建立规范的临期食品专用、专人管理货架 , 完善临期食品专项管理制度 。 打造苏州首个临期食品网络交易平台 , 直接对接本地大型食品企业和各大商场超市 , 提高了临期食品处置能力及食品消费服务质量 。
为规范临期食品市场 , 朱毅建议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行业监管 , 定期开展专项检查 , 严查临期、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等违法行为 , 商家也要提高自律意识 , 尤其是电商平台应履行好监督的社会职责 。
据朱毅介绍 , 之前北京针对临期食品出台过一个很详细的标准 , 其中临界标准也非常清楚 。 比如保质期为一年或更长时间的临期设置在到期前45天 , 如糖果罐头;保质期在6个月至一年间的食品的临期是在到期前20天 , 如常温奶 。 保质期在3个月至6个月之间的 , 临期是指到期前的15天 , 比如一些真空包装的食品、冷冻食品等 。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这个标准研究并制定临期食品的相关管理制度 , 对临期食品的期限作出界定 。 ”朱毅说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成升魁告诉采访人员 , 临期食品管理措施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食物捐赠制度 。 比如 , 美国的食品银行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 , 会将超市中临期食品收集起来 , 部分用于捐赠 , “我国也可以向食物银行方向慢慢规范发展” 。
“此外 , 除了在食品包装上标注保质期外 , 还可以标注最佳口味时期、最佳食用期或最佳赏味期等内容 。 对过了最佳食用期的临期食品打折出售或直捐赠给慈善机构 。 对于临期食品中存在的问题 , 相关部门和企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保证食品的安全 。 ”成升魁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