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大屏营销驶入快车道,路遇又一个流量风口( 三 )
硬件厂商做内容 , 可行吗?
流媒体平台的经验已表明 , 优质内容可以形成正向飞轮 , 能够带动整个平台势能增长 。 但硬件厂商做内容 , 免不了还是会被质疑其内容制作和运营能力 。
硬件厂商做内容是否可行 , 国外其实已有典型案例 。 比如苹果的Apple TV+上线两年多以来 , 其内容已涵盖原创喜剧、戏剧、惊悚片、纪录片和儿童节目等多个类型 。 蒂姆·库克也不止一次公开表示 , Apple TV+的推出就是为了丰富用户的内容选择 , 让硬件用户可以通过内容与平台建立更深层次联系 。

文章图片
图7/9
再比如Roku做硬件电视盒子起家 , 后与多家电视厂商合作内嵌电视盒子硬件模块 , 从大屏终端聚合众多流媒体内容、设置免费Roku频道并收购Quibi向原创内容自制内容进击 。 Roku因此成为海外流媒体大战中突围的黑马 , 并带动了市值及股价的上涨 。
在国内 , 小米电视互联网业务入局内容赛道也有足够的底气 。
首先硬件优势是呈现长视频内容的前提 。 从设备量来看 , 小米电视在中国大陆地区出货量连续三年稳居第一 , 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场景流量第一入口 。
不仅是覆盖人数足够多 , 所覆盖的人群中新中产家庭占比也较高 , 相应地也有着较高的消费力 , 可以说在用户层面占据了先发优势;另外 , 小米OTT日活也领先于行业 , 占大盘份额高达20% 。
硬件之外 , 小米所提供的AIoT生态级智能硬件服务 , 也为长视频内容营销叠加了另一重优势 。
在生态内 , 智能硬件设备可以覆盖和连接起多种场景 , 让内容分发的通路更为多元 , 同时也帮助品牌广告融入到内容和服务中 , 潜移默化间渗透目标用户心智 。
体验与技术组成了获取“流量”的前提 , 真正为内容所做的积累 , 才是“留量”的关键 。
近年来小米营销在产品及系统方面的升级 , 已经在为内容更高曝光、更好触达用户铺路 , 缩短用户与爆款内容的距离 。
比如小米OTT升级了推荐引擎 , 以更智能化、更细分垂类标签让用户找到契合自身兴趣的爆款内容 。 而小米电视的无界桌面、短视频导视能够让用户以更优质观看体验更快沉浸其中 , 激发出对内容的兴趣 。 同时 , 小米电视还会用好IP去关联其他同类型优质IP内容 , 可以让用户在观看完某一内容后 , 能够更快关联、跳转至其他感兴趣的内容 。

文章图片
图8/9
视频背景导视
在内容运营层面 , 小米电视在系统、平台、内容完全打通的基础上 , 构建起了全方位的“运营生态” 。
比如对于爱奇艺大剧《风起洛阳》和迷雾剧场这类重点内容 , 小米OTT会针对性做重点运营 , 包括在首页设置专栏专区 , 在内容策划上创新 , 打造优质视觉效果 , 放大冲击感等等 。 而为了让头部IP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及付费可能 , 小米电视也有定制专属剧场优惠 , 吸引更多用户付费观看 。

文章图片
图9/9
与此同时 , 小米营销也为更多品牌做了内容运营和内容定制 。
例如去年小米为可口可乐打造了专属贺岁剧场 , 聚合品牌微电影、新春贺岁电影、互动抽奖玩法 , 传递了品牌价值观的同时 , 也加深了用户在节日时喝可口可乐的情感联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