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从不回头看爆炸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 / 贾琦
来源:财经琦观
近日 , 华为原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离职的消息得到官方确认 。
有人说他很像当年的余承东 , 4月份车展首秀 , 上来就“华为自动驾驶绝对第一” , 拿下热搜 。
但与余承东命运不同 , 7月份时这位耿直敢说的技术专家 , 就因为“发表不当言论” , 被任正非签署了免职令 , 去了内部的“预备队”待命 。
虽然 , “公共影响确实不好” 。
但据我所知 , 私底下其实是有不少行业从业者对那些话表示“暗爽”的 。
“特斯拉这几年 , 事故率还是挺高的......L5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 , 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引入 , 会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 讲难听点就是杀人 。 ”
“在未来的一百年内 , 机器的智商都不会超过人类 , 而完全自动驾驶在这辈子也很难实现 。 ”
“所有以Robotaxi为商业目标的公司 , 都得完蛋 。 ”
......
诸如此类 , 大致就是技术现(bei)实(guan)主义的路子 。
就我个人观察发现 , 似乎各行各业都有着类似的现象:外行(资本、媒体)兴奋 , 从业者悲观 。
干起活来 , 从业者觉得四处是坑 , 步步维艰 。 听闻外面歌颂未来将至 , 一个劲儿摇头:“外行 , 瞎起哄” 。
从前些年的超算 , 到近处的自动驾驶 , 再到远一些的生物技术、核聚变等 , 多多少少都有这现象 。
远的不说 , 最近关于换电模式的种种争议 , 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技术现实主义”和“战略理想主义”之间的碰撞 。
一个又一个的技术远景宛如一把把量尺 , 轻而易举地划分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 它在拷问你:
每每做决策之时 , 最重要的究竟是“我能去哪?”
还是“我要去哪?”
马斯克的选择无疑是后者 。
对于他的极大坚持 , 人们命名为“第一性原理” 。
01 财报亮眼
就在苏箐确认离职的第二天 , 北京时间1月27日凌晨 , 特斯拉发布了2021年四季度财报 。
四季度 , 特斯拉交付了30.87万辆车 , 同比增长70.8% , 环比增长27.9% , 超出了所有分析师的预期 。 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师Daniel Ives甚至称这一表现好得“让人惊掉下巴” 。
全年来看 , 特斯拉累计交付超过93.6万辆 , 同比增长约87% , 100万关口突破在即 。
作为对比 , 国内新势力“蔚小理”三家 , 均还在朝着“10万辆”里程碑发起冲击 。

文章图片
图2/5
营收与利润也同样创下新高 。
2021年四季度 , 特斯拉总营收为177.19亿美元 , 同比增长65% 。 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3.21亿美元 , 同比大增760% 。 整车销售毛利率高达30.6%;
2021年 , 特斯拉总营收为538.23亿美元 , 同比增长71% 。 归属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5.19亿美元 , 同比大增665% 。 整体毛利率达25.3% , 居历史最高位 。
此前的相关稿件中我们曾多次强调 , “新能源”和“自动驾驶” , 是两条高度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赛道 。
当下 , 如火如荼的行业盛景 , 主要源自新能源电动车的整车制造销售 。
其背后是碳中和概念 , 走的是环保赛道 , 核心是全球共识 , 政策护航 。
而刚刚起步 , 方兴未艾 , 给资本以无限想象空间的是无人驾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