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21年度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10月19日 ,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 , 联合多家研究机构通过3篇《自然》论文和1篇《国家科学评论》论文 , 报道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
近日 , 该科研团队骨干成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杨蔚在科学网直播间进行独家访谈透露 , 他们正在开展第二批、第三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实验 , 期待能有新收获 。
文章图片
直播间截图
《中国科学报》:我们知道 , 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17日返回地球 , 给我们带回来1731克来自月球的“土特产” 。 和地球上的土相比 , 月球上的“土”有什么区别?
杨蔚:我们拿到的样品是装在一个石英玻璃瓶子里的 , 外观上看起来和地球上的土差不多 。 进一步观察会发现二者大不一样 。 首先 , 放大了看 , 地球上的土都会被磨圆 , 但月球上的土颗粒都是棱角锋利的 , 这反映出月球和地球上的风化作用存在明显差异 。
第二 , 月球样品中有一种标志性的“黏结物” 。 月面的矿物岩石受到陨石撞击后在破碎的同时会被加热而熔化 , 熔化后的液滴胶结在一起 , 形成带有气泡的黏结物 。 这种黏结物只在月球样品中发现过 , 一旦发现有它 , 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认定这是来自月球的样品 。
此外 , 月球样品还有粒度差别大的特点 , 大到毫米级、小到纳米级 。
文章图片
嫦娥五号样品(地质地球所供图)
《中国科学报》:2021年7月 , 国家航天局第一次分发月球样品用于科学研究 。 你们科研团队拿到这些样品后 , 首先做哪些工作?
杨蔚:拿到样品后 , 我们首先进行了分选 , 挑选出玄武岩颗粒 。 这项工作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 非常不容易 , 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的人会手抖 。 我们科研团队的马红霞老师是分选样品的高手 , 她从事这项工作长达15年 。
我自己挑大一点的颗粒还行 , 到200微米以下的就很难控制了 。 特别是第一次拿到样品时 , 因为我和团队的很多科研人员已经等了它很多年 , 我在实验室里操作 , 门外还有很多人伸着脑袋在等着 , 想知道实验室里面是什么样的 。 当时 , 心情很“燃”很激动 , 手抖得更厉害了 。
挑选完之后 , 我们把样品用树脂注胶 , 然后把它从中间剖开 , 制备成平面 , 再进行进一步研究 。
《中国科学报》:你们已经“等待”月球样品很多年了?
杨蔚:是的 。 我们地质地球所从2006年起就开始准备 , 专门为研究嫦娥五号返回的月球样品布局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 。 比如 , “离子探针超高空间分辨率定年”技术 , 我们花了10多年时间 , 陆续把空间分辨率从20微米降到10微米、5微米 , 最后去年实现了3微米左右的高精度定年 , 而嫦娥五号样品刚刚好就是3微米大的颗粒 。 团队里面很多80后、90后的青年科研人员 , 都是从一进所就开始准备 , 10多年来一直在做这同一件事 , 大家都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 是真正的“十年磨一剑” 。
嫦娥五号携带样品返回前不久 , 我们还做了很多组织统筹的工作 , 包括用阿波罗样品做了演练 , 确保各个环节协作没有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