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 。 ”杨振宁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翟荟就是其中一个 , 也是最后一个 。
古香古色的科学馆 , 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三层 , 杨振宁先生的办公室在二层 , 一层是杨武之先生曾经工作的地方 。
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 , 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 , 便被“征”为纪录片拍摄地 , 他六岁的儿子 , 也客串了儿时的杨振宁先生 。
虽然刚40出头 , 翟荟就已经获得多项荣誉 。 2021年9月 , 他又接连获得了2021年“科学探索奖”和2020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
在他看来 , 科学是面向未知的 , 科学家不能“躺平”在已有的成绩里 , 要持续不断地探索 。
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文章图片

翟荟在办公室 田瑞颖摄
“宁拙勿巧”
科学馆 , 是清华大学最“古老”的四大建筑之一 。 2007年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高等研究中心)搬至科学馆 。 这里除了是学生们的“网红”打卡地 , 还走出了不少科学界的“网红”学者 。
高等研究中心成立于1997年 , 杨振宁先生应聘担任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 1998年 , 翟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 并进入刚成立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学习 。
大三暑假 , 带着对科学未知的探索 , 他走进了心中神圣的科学殿堂——高等研究中心开始科研实践 。
一个午后 , 正在楼道打印的翟荟 , 遇见了同来打印的杨振宁先生 。 简短交流后 , 杨振宁先生让他回去看一篇最新发表的实验 , 并在暑假回来后探讨 。
就这样 , 他成为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关门弟子” , 最后一个博士生 。
博士毕业后 , 翟荟先后前往两所国外高校开展博士后研究 。 2009年 , 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 。 同年 , 翟荟回到高等研究院工作 , 并带领团队开展冷原子等量子物质的理论研究 , 还涉及凝聚态物理、引力理论、机器学习、量子物质和量子信息等方向的交叉研究 。
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文章图片

杨振宁先生、高研院院长顾秉林院士和翟荟研究组合影 翟荟供图
“宁拙勿巧”是杨振宁先生说过的话 , 也是对翟荟产生最大影响的话之一 。
翟荟说 , “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 , 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 , 做学问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 , 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
“这句话解释起来很简单 , 但真正做起来 , 并不容易 。 ”翟荟告诉《中国科学报》 , “我跟学生们做研究时 , 都是采用‘最笨’的方法 , 比如理论推导 , 就算有捷径 , 我们也不走 , 必须一步一步来 。 ”
2021年 , 翟荟撰写的教材《超冷原子物理学》在剑桥出版社出版 。 在将新书送给杨振宁先生后 , 先生在回信中写道 , “你的书遵循了你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 ”
在翟荟看来 ,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 , 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式和风格 , 何其幸运 。 ”
不可触碰的“两条红线”
回国至今 , 翟荟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博士生、博士后 , 不少学生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 。
杨振宁“关门弟子”翟荟:“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文章图片

翟荟和研究组学生、博士后合影 翟荟供图
“我的学生 , 有两个红线绝对不能碰 。 ”翟荟告诉采访人员 , 一条是学术诚信红线 , 另一条是科研经费的政策红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