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和廣州粵語, 到底有什么不一樣?( 二 )
香港風貌
本來1949年之前 , 大量原居住在上海、江浙一帶的有錢人舉家南遷香港 , 大量的上海話口音使得香港的粵語發音已經有些混亂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的內地“逃港潮” , 又有很多潮州等非粵語區的人進入香港 , 香港的粵語就更為混亂 。 大量不發鼻音的“粵語懶音”現象出現 , 例如將“恒生銀行”讀成“痕身銀行” , 將“朋友”讀成“貧友”等 。
為此從七十年代開始 , 港英政府推行了“粵語正音運動” , 即規定電視、電臺 , 以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音必須符合標準的廣州粵語 。 這一正音運動一度很好地糾正了上述粵語發音混亂的局面 , 但之后又有反復 。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 , 大量中青年人要忙于工作而必須請家傭照顧小孩 。 七十年代時香港曾向廣東省政府提出引進一批廣東的中年婦女去香港做家傭 , 因為廣東人與香港人“同聲同氣” , 但被廣東省拒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