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科技,如何让人“飞”得更远?

风洞科技 , 如何让人“飞”得更远?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即将举办 , 很多冰雪竞赛项目受气候和场地影响显著 , 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备受关注 。 从冬奥会场馆的设计、到运动员服饰的材料、运动员的备战训练 , 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助力 。 原本应用于航空航天的“风洞实验室” , 如今也被用来辅助运动员开展模拟训练和测试 。
传统的运动员训练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 , 耗费时间长、体验动作时间短 , 很难与教练获得实时互动 , 且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 以跳台滑雪为例 , 天气好的情况下 , 考虑到落地时膝盖的承受能力 , 运动员一天能跳十几次 , 飞行时间加起来不过80秒 。 如遇天气变化 , 训练计划可能取消 , 效率十分低下 。
那么 , 运动员要如何摆脱天气限制与受伤风险来加强训练呢?2022北京冬奥会的备战期间 , 风洞实验室为现代运动员们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 。

风洞是空气动力学实验的一种装备 , 是由洞体、驱动系统和测控系统组成的管道状设备 。 风洞实验室能调节风速、风向、风面、温度、湿度等参数 , 模拟出赛场、赛时风场环境 , 让运动员在逼近真实的风场里训练 。 此外 , 还通过数字建模 , 量化运动员的动作形态 , 确定最佳动力学姿势、测试运动服装、设备器材的风阻特性 , 改进装备设计 。
除跳台滑雪项目 , 风洞实验室在其他项目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以短道速滑为例 , 结合比赛实际赛道特征 , 模拟运动员运动速度 , 风洞中风速可设为15m/s 。 可通过测试员头盔上的丝带和点燃的烟线直观感受风洞里的流场环境 。 测试员脚下的高精度测力天平可以准确测量到测试员受到的风阻力 。 此外 , 弯矩、侧向力、竖向力、风速等数据依次在显示屏上出现 , 供研究团队进行分析 。
竞技体育 , 成败往往只在毫厘之间 。 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舞台上 , 十分之一秒的微小差距就能影响夺金次序 。 现代运动员想要提升成绩 , 除了刻苦训练以外 , 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助力 。
当前 , 中国已建成体育综合训练风洞 , 最大风速可达到42米/秒 , 相当于14级强台风的水平 , 几乎涵盖了冰雪运动所涉及的风速范围 , 可满足滑雪、滑冰、雪橇等大部分冰雪项目的模拟需求 。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詹淑真
【风洞科技,如何让人“飞”得更远?】【编辑:房家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