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奥运场馆建成后是运动健儿的赛场 , 那么建成前则是建设者的擂台 。
高科技的建筑材料是奥运场馆建设的坚实基础 。 从2017年4月奠基到2020年12月完工 , 国家速滑馆的建设过程是一个自我加压、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 。
以场馆屋顶索网结构所需的高钒密闭索为例 。 过去 , 由于对材料强度和耐久性要求高 , 国内工程建设应用的高钒密闭索长期依赖进口 , 价格高昂 , 供货时间不可控 , 是一项“卡脖子”技术 。 为了不受制于人 , 建设团队决定自行研发 , 最终实现了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家级大型场馆中的首次应用 。 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三分之二成本 , 缩短了一半供货周期 , 而且推动了该技术迅速应用于国内其他大型场馆建设 , 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 。
实际上 , 早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设中 , 也曾面临相似的困难 。 在中国建设者的努力下 , 实现了“鸟巢”所用钢材100%国产化的目标 , 同时带动了国内高强钢行业的迅猛发展 , 对实现节能减排起到强大助推作用 。
从夏奥场馆“鸟巢”到冬奥场馆“冰丝带” , 在借助奥运契机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的过程中 , 创新精神一脉相承 。
【创新续写奥运新篇章】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场馆内部超大规模的均匀冰面、啧啧称奇于坚硬的“钢骨架”与轻盈的“冰丝带”相得益彰的时候 , 请把掌声送给幕后的建设者们 。 为了让各国运动员以最好的状态比赛 , 幕后建设者们在另一个没有裁判和观众的赛场上 , 同样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 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 为世界贡献了奥运场馆建设的“中国方案” 。 (康琼艳 来源:经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