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萌可爱的小机器人上岗“身份识别官” , 多体征感知设备升级并具备7项功能 , 场馆周边涉奥小区安装智慧门禁 , 年味儿十足的城市景观齐齐亮相……面对闭环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 , 北京为做到场馆外围保障万无一失 , “人防+物防+技防”全要素织就硬核防疫屏障 , 确保首都安全、冬奥安全、群众安全 。
筑牢屏障
在京西 , 四环辅路、玉渊潭南路、西翠路、复兴路围拢的华熙Live·五棵松 , 是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每年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等活动数百场 , 吸引观众数百万 , 是北京娱乐新地标和篮球热门地 。 而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五棵松体育中心 , 在2月3日迎来了中国女子冰球队的首场比赛 。
疫情防控一直被视为冬奥会服务保障的重中之重 。 在居民小区环绕、人流密集的商圈中实现彻底的闭环设置非常不容易 , 在比赛场馆内部将环内选手和环外观众彻底隔离开亦是更难 。 面对多点散发的疫情 , 冬奥防疫与城市防疫的一体推进 , 更给外围保障团队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 为了完善优化保障方案 , 他们一遍遍地演练复盘 , 一遍遍地推倒重来 。
“保证人员不交叉、路线不重叠 , 需要落好、落细、落实各项工作 。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海淀区运行保障指挥部五棵松体育中心外围保障组副组长、万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聂俊杰告诉采访人员 , 前期街道结合场馆一公里保障范围 , 设置了赛事保障区和华熙商业区物理隔离 , 备足隔离场所和公共卫生力量 , 定时对外围区域消毒 , 确保涉奥人员同社会人员完全分离 。
在五棵松冬奥场馆外围保障中 , 工作人员聚焦对接联动 , 按照“属地保外围、外围保重心、重心保场馆”的思路 , 对场馆周边重要保障区实施保障人员实名制落位布图 , 形成了《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外围保障方案》 , 是全市冬奥外围保障方案样板 。
同时 , 他们以“战时”状态精准查漏补缺强化对重点行业、人群的常态监管和应急处置 , 街道内27个社区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同时增设临时核酸检测点 , 同步推进工作、同心携手抗疫 。
科技赋能
对正努力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来说 , 一大批高新科技集中亮相 , 也成为冬奥保障的好帮手 。 随着场馆周边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上岗 , 人防、物防、技防巧妙地融为一体 。
在五棵松体育中心观众入口处 , 12台呆萌的安全服务机器人提供无接触式服务 。 这些机器人是“身份识别官” , 观众通过人脸识别、检票验码、识别身份证、医保卡等任一方式提供身份信息后 , 即可在1秒钟内完成身份验证、智能测温、健康码查询、疫苗接种情况查询等8项流程 , 实现安全、便捷、快速通行 。
场馆外围 , 4台智能服务机器人为观众提供信息指引、互动答疑、全流程冬奥讲解等服务 。 场馆外围广场上 , 增设了2台全息凝视摄像机和3台可变焦摄像头 , 实现对广场的全方位高清监控 , 大幅提升了应急指挥动态掌控能力 。
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周边一公里范围内所有涉奥小区都完成了智慧门禁等平安智慧项目建设 , 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 聂俊杰表示:“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外围保障中万寿路的温度、海淀区的高品质、大北京办冬奥的魅力 。 ”
在中关村南大街 , 首都体育馆场馆内的防疫高科技同样引人关注 。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医疗和防疫副主任赵成芳告诉采访人员 ,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注册分区、运行分区和防疫分区联动 , 闭环内外联动 , 场馆和属地联动 , 全力做到“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界面严管控、人员不跨区” , 将疫情防控嵌入赛事活动相关各个单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