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或成为新物种?( 二 )


犹太教和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传统、阿拉伯炼金术和早期数学以及哥特哲学等 , 都在持续影响着人类今天对人工智能的看法 。 比如 , 犹太教故事中的一个关于保护犹太社区的戈仑泥人 , 后来成为漫威漫画系列《绿巨人》等标志性小说的创作灵感;炼金术士的传说故事中 , 有过关于创造一种“成形”的人工生命“何蒙库鲁兹”的记录;日本文化中更一直存在对各种神灵的信仰 , 这种信仰或许也塑造了日本人对非人类存在体的态度 , 认为非人类存在体通常表现为人类的友好伙伴——深入人心的动漫人物机器猫哆啦A梦就是代表之一 。
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项目主管王建强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计算机是近一百内才出现的 , 但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 , 人类对这种人工智能一直很着迷 , 从前就有很多人形生物被赋予了各种特殊的能力 , 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孙悟空 。 而这些能力在近几十年来似乎在一点点地被实现 。 ”
当今人工智能科技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融合程度已超过了过往任何一个时代 。 智能手机最有代表性 。 人们如今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 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们交流、在网上购物和了解世界 。 人们对新技术的渴望如同这些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样 , 都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 。
王建强认为 , 仅通过一个展览肯定无法呈现出最尖端的科技 , 因为实际研究与应用中 , 比如现在常说的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 , 都是些很深奥的程序化的东西 , 普通人并不能完全理解 。 所以这个展览主要呈现基础的技术 , 让人们对此有更多理解与思考 。
但展览中仍能看到 , 如今的人工生命研究领域已相当广泛 , 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界的各种研究和模拟 , 但它仍然是一个推测性的领域 。 你可能会发现 , 探索人工智能 , 其实仍是旨在探索现有的和未来的生命形态 。 人工智能涵盖的虽然还是源于自然过程的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 , 但也包括了仿生学、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 。
人工智能本就不是你我想象中的形象
很多人认为 , 人工智能就是机器人或其他可以自我操作的机器 。 显然 , 许多流行文化的表现更加剧了这一看法 。 但在该展览中 , 除了几只机器狗吸引不少小朋友 , 我们看不到其他人形或动物形象的机器人——大多数人工智能并不需要呈现出具体的某种形象 , 它们主要的存在形式还是无形的软件 。
早期机器人其实只是简单的计算器 。 为了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 , 它们机械地执行由程序员输入的事先预设好的一组指令 , 然后生成结果 , 仅此而已 。 但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已有了自学的本领 。 正如2016年3月 , 人工智能实验室Deep Mind开发的“阿尔发狗” , 它之所以被称为是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 , 就是因为它能自主学习并思考 。 虽然它早期的棋路还是全靠大数据支撑 , 但发展到后来 , 它已能够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 , 像人一样去判断下一步棋 , 所以它走出了具有独创性的招式 , 最终战胜了人类棋手 。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 证明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
人工智能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 , 其实是一种用于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特殊方法 。 它的实现是借助人工神经网络——模仿人类神经元系统而制作的人工系统 。 它模仿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 。 有了这套系统 , 机器便可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 在混乱的“数据集”中学习并发现有用的模式 , 无需明确编程 , 它们就能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去开发所有能访问到的数据并进行自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