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充电宝、耳机等手机周边 , 到插线板、智能灯具、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家用硬件 , 越多越多产品以“小米”或“米家”品牌进入市场 , 而那些为小米或米家品牌代工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米生态链企业 。
依靠小米的供应链资源、平台流量、品牌背书 , 小米生态链企业走出了常规制造公司难以复制的成长曲线 ,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 , 如同是航空母舰 , 是一支舰队的核心舰船 , 也为其他船只提供补给 , 并提供空中掩护 , 同时指挥作战 。 ”
这无疑是支体量庞大的舰队 , 不过 , 随着舰队中舰艇的各自壮大 , 各方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
部分小米生态链企业不甘只是为小米代工 , 他们试图获得更多自主定价权 , 打开利润空间 , 还希望让资本市场看到 , 公司发展能够不再依赖“大哥”小米 。
势在必行的“去小米化”目前 , 小米生态链中已经登陆二级市场的公司已有华米科技、云米科技、石头科技、九号公司等 , 再算上递交过招股书的素士科技、易来智能、趣睡科技等 , 已有近10家小米生态链企业进入公众视野 。
这些“小小米”们在初具规模后 , 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自立门户 。
2014年7月 , 小米和华米共同推出小米手环1代 。 2015年 , 华米科技发布自主品牌Amazfit , 2018年又收购了智能穿戴品牌Zepp的核心资产 。 华米科技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 其自有品牌的出货量同比增长89% , 代工的小米手环等可穿戴产品出货量则同比下降45.3% 。
2017年 , 石头科技推出首款自有品牌产品——石头扫地机器人 。 从2017年到2020年 , 石头科技为小米代工业务得到的收入占比从90%以上缩小到不足10% 。
2020年登陆科创板的九号公司曾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 , “公司并不属于小米定义的典型生态链企业 。 ”
据媒体报道 , 2014年下半年 , 在小米手环热销之后 , 华米科技迅速成立了北京公司 , 补齐了整个媒体PR团队和会展营销团队 , 一年多时间将北京公司扩充到了100多人 。
【??自立门户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链翅膀硬了?】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曾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表示:“虽然看起来你很强 , 但是有很多东西都是小米帮你的 。 渠道、PR、甚至供应链 , 都是小米帮你的 。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 , 不应该赶紧趁最好的时候补齐吗?那时候人最希望加入你 。 ”
有着类似的忧虑不止华米 。 小米的资源支持是帮助创业公司快速启动的“一级火箭” , 但也让公司患上“小米依赖症” 。 例如 , 2015年、2016年 , 小米产品为华米贡献的收入 , 就占到华米当期收入的97.1%、92.1% 。
另外 , 作为“大哥”的小米并不会只倾心于某个“兄弟企业” 。 在同一品类 , 小米可以同时携手多个企业 , 比如在扫地机器人领域 , 小米就引入了石头科技、深圳杉川、追觅科技、云米科技等 。
根据《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的表述 , 小米不希望生态链成为“温室” , 而是希望打造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 , “划地盘的方式是不对的” 。
看似含着“金钥匙”出生 , 但危机感从未远离小米生态链企业 。
而除了发展和竞争上的顾虑 , 利润和品牌问题也是生态链企业担心的地方 。 小米的起家利器是“性价比” , 这一战略传统在小米生态链得到延续 。 青米科技、华米科技、石头科技的首款插线板、手环、扫地机器人产品 , 定价均远低于同行 。
极致性价比固然吸睛 , 但也让生态链企业难以打开利润空间 。 如果想做高利润 , 小米生态链企业需要摆脱“性价比”限制 , 同时还需让产品具备品牌溢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