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罚的瑞幸能否重生( 三 )
瑞幸的财务造假恰源自于资本无序扩张 , 用巨额补贴开拓市场 , 收获流量 , 进行所谓的平台化、数字化运营 。 这一直是国内互联网平台的通用打法 , 阿里、拼多多、美团、滴滴等 , 都起家于巨额补贴沉淀流量 。 其实 , 这种打法对市场的破坏性非常突出 , 因为补贴和低价倾销本身就带有不正当竞争性 , 这与我国在相关法律方面的不完善有关 。 比如 , 用巨额补贴降低用户的消费成本 , 那么巨额补贴究竟应进行怎样的会计处理 , 是用赠予 , 还是其他 , 而且巨额补贴只是转移支付 , 并没有降低消费成本 , 但这种转移支付在商业运营上属于扭曲操作 , 必然会扭曲市场的资源配置 。
瑞幸在成立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急促上市 , 上市后出现业绩压力 , 就用财务造假来蒙骗市场 , 本质上就是瑞幸的原有股东对这种流量经济其实没把握 , 通过IPO上市实现退出变现才可安心 。 毕竟 , 资本补贴式扩张 , 瑞幸不仅破坏了刚刚出现的外卖咖啡市场生态 , 扭曲了外卖咖啡市场的价值创造逻辑 , 而且揭示了咖啡市场甚至茶饮市场的空间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 如同与瑞幸贴身竞争的连咖啡创始人所言 , 大手笔的补贴下来 , 补贴十人只能拉一人半进入咖啡市场 , 这意味着资本拿巨额补贴在存量市场厮杀 , 最终没有赢家 。
其实 , 近年来不论是咖啡市场 , 还是茶饮市场 , 都反映通过资本补贴和爆款产品改变人的消费心理很难持久 。 咖啡市场中 , 瑞幸、连咖啡、Manner等的走势揭示 , 这一市场属于慢热行业;喜茶、茶颜悦色等依靠爆款产品的打法 , 来改造茶饮市场 , 让茶饮市场由慢市场变成“快餐市场” , 也缺乏持续性 。 企业缺乏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 靠模式创新终究只能是用扭曲手段进行无序扩张 。
如今起死回生的瑞幸 , 运营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 , 与其说是互联网平台企业 , 不如说就是个实体企业 , 只能靠品牌、创新和文化等来讲故事 , 提升自身价值 。 其实 , 不仅是瑞幸 , 如今的阿里、腾讯、美团、抖音、拼多多、京东等亦然 , 近年来互联网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 整治资本的无序扩张 , 已经警示带有破坏性和扭曲性的模式创新正在逐渐失去生存空间 。
这意味着 , 瑞幸即便再次上市 , 市场的定价逻辑已发生根本改变 , 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 , 概念不再能吹起泡沫 , 尤其是在当下美联储进入货币政策收缩阶段 , easy money不再 , 风险偏好收敛 。
总之 , 认罚的瑞幸是重生 , 还是一场延续的资本游戏 , 不仅要看大钲资本和愉悦资本 , 是做实业还是继续玩资本 , 还取决于大钲资本和愉悦资本是否具有实业+资本的运营能力 。 目前看来 , 瑞幸只能算是暂时避免了最坏结果 。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资深金融从业人士)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