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终究难成乔布斯( 二 )


两年后 , 黄仁勋的父母来到美国 , 他也进入到了正规学校读书 。 对于之前的求学岁月 , 黄仁勋曾笑着说 , “这一年半时间让我学会忍耐” 。
后来 , 不良少年用知识改变命运 。 黄仁勋顺利考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 , 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
毕业之后 , 黄仁勋曾短暂就职于AMD , 1985年又在一家芯片公司LSI Logic供职八年 , 从工程部员工做到了销售部的总经理 。
1993年 , 30岁的黄仁勋和另外两位小伙伴共同创立了英伟达 。 据黄仁勋回忆 , 那时候他还没有电脑 , 只有一个父亲送给他的可能在唐人街买来的算盘 , 办公室桌子上还有一个打不通的电话 , 他的兜里也只有200美元 , 但是当时市场上却林立着250个竞争对手 , 其中很多还都是大公司 , 例如IBM、惠普、索尼、思科等等 。

黄仁勋终究难成乔布斯

文章图片
图4/7
图源:Techsoho
1995年 , 英伟达推出了第一个产品NV1图形处理器 , 但是这个3D图像并没有流行起来 。 黄仁勋重新制定了英伟达的战略 , 主攻以台式机为基础的3D图形领域 。
在当时的半导体产业中 , 技术的发展速度遵循着摩尔定律:每过18-24个月 , 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都会翻倍增长 。 这是由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 , 那时 , 他还没有创立英特尔 。 而这个计算机行业中的重要定律 , 统治了芯片行业五十年 , 在2016年走向衰落 。 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当时写道 ,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 不再以摩尔定律为目标 。
而黄仁勋相信英伟达可以通过打破摩尔定律来建立自身的优势 。 于是在1999年 , 黄仁勋提出了后来与摩尔定律并称的显卡芯片领域“黄氏定律” , 即显示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 。 比摩尔定律快上3倍的产品更新速度 , 使得英伟达得以建立起行业主流的地位 。
1999年8月 , 黄仁勋首次提出GPU(图形处理器)概念 , 带领英伟达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以GeForce命名的显示核心 。 自此 , 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的另一个重要计算单元 。
在黄仁勋看来 , 英伟达不仅是一家芯片公司 , 而且还是专注于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困难的视觉计算问题的公司 , 生产芯片不是最终目的 , 为什么要生产芯片才是 。 就像当初他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黄氏定律”一样 。
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演讲中 , 黄仁勋表示 , “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 , 在于我们会看到一两年以后更大的图片 , 我们比他们想的更远 , 解决这些世界上出现的计算方面最大的困难 。 ”
B
然而 , 芯片这条路 , 并不好走 。 就像当初黄仁勋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 , 曾给一位分析师打电话咨询时 , 分析师告诉他 , 这个市场还没起步且已经乱成一团了 , 你最好别干这个 。
而创立初期的英伟达也确实遭遇了不少挫折 。 因推出的第一款产品NV1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 最困难的时候 , 英伟达的资金只够维持30天运转 , 黄仁勋不得不将公司非核心员工劝退 , 公司规模从100多人缩减到30多人 。 雪上加霜的是 , 英伟达又因为一意孤行错失了日本游戏巨头世嘉的合作 , NV2芯片也沦为失败品 。
21世纪初以来 , 英伟达还一度面临着ATI的威胁 , 这是继3dfx之后 , 英伟达在当时的最大对手 。
当时的微软为了进军游戏主机业务 , 找到了英伟达 , 但是由于英伟达要价过高 , 微软转而寻求与ATI合作 。 与此同时 , 因为英伟达的崛起威胁到了英特尔的地位 , 这让英特尔也决定扶持ATI对抗英伟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