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求索 千年之叹( 二 )


类似的思维在后世的司马迁身上也存在 , 是他在《史记》中叙述了一个自黄帝为起点的中华历史的宏大结构 , 从夏商周到秦汉 , 这是一个被纳入共同体的完整脉络 。 屈原身处楚文化的腹地 , 虽然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 , 但他并没有文化上的边缘观念 , 反而对中华历史的主流叙事线索 , 有相当清晰的认知 。 后世往往赞誉屈原很有家国情怀 , 这并非只因为他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 , 更在于他在当时具有难得的中华历史整体叙事的观念 , 这让屈原没有成为某种区域文化的捍卫者 , 而具备更强的“历史宏大叙事”的主动性 。
这种整体的历史叙事意识 , 让屈原的历史观不局限在楚地 , 而是从更开阔的历史空间来看待往事 。 比如昭王南征的故事 , 即便在古代来看也颇为诡异 。 《史记·周本纪》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并不详细:“康王卒 , 子昭王瑕立 。 昭王之时 , 王道微缺 。 昭王南巡狩不返 , 卒於江上 。 其卒不赴告 , 讳之也 。 ”《吕氏春秋》的记载更详细一点 , 甚至还指名道姓:“周昭王亲将征荆 , 辛馀靡长且多力 , 为王右 。 ”这里的辛馀靡 , 也有记载为辛游靡 , 是个力气很大的人 , 也是纣王南征落水事件的目击者 。
根据相关史料 , 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周昭王南征荆楚一带 , 乘船在江面上的时候 , 因胶船破裂而落水 , 辛馀靡虽然会游泳 , 但等他在水中把人捞起来的时候 , 昭王已经没有呼吸了 。 甚至还有民间传说 , 认为是荆楚一带的民众为了抵抗周人的南征 , 故意献上用胶黏合的船 , 等昭王一行乘船来到汉江的时候 , 胶遇水溶解 , 便发生了上面“昭王南征不归”的事情 。
《天问》中 , 屈原问道:“昭后成游 , 南土爰底 。 厥利惟何 , 逢彼白雉?”这里的“白雉”通常被认为是白色的野鸡 , 屈原这里是一个反问的意味:昭王南征能有什么好处 , 难道是为了遇到白色的野鸡?
显然 , 屈原也不认为楚人要为昭王之死承担责任 , 这种对历史的质疑与对真相的追问思维 , 在《天问》中并不少见 。 更重要的是 , 屈原不从楚地的视角看历史 , 而是具备一个更加宏观的历史意识 。 楚人曾经长期被中原“正统”视为异类 , 后来楚国的君主也常有僭越举动 , 但在周代早期 , 还不会直接挑战周王的权威 。 屈原对昭王南征虽有批评的态度 , 但其历史观却与“正统”叙事契合 , 承认昭王统治的合法性 , 尽管在当时 , 楚地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周王的实际掌控范围 。 按照周而非楚地的历史叙事来看待昭王故事的观念 , 与后世《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并无二致 , 这正是屈原更加宏大的历史观的体现 。
与之相关的就是更加开阔的史地视野 , 即便是那些远离传统中原地带的历史和地理风俗 , 也在屈原关切的范围内 。 比如穆王西行的故事 , 它在古代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 , 屈原在《天问》中也提到了它:“穆王巧梅 , 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 , 夫何索求?”屈原很有浪漫精神与想象力 , 却也要质疑穆王去探索遥远地方的目的:周穆王为什么要环游四方?他有什么想完成的心愿?周代有古籍《穆天子传》 , 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周穆王的行踪与见闻 , 但其有些内容介于历史与神话之间 , 很多人名地名难以考证 , 这也增加了穆王故事的神秘感 。 起码屈原在他那个年代 , 就已经意识到此事不同寻常之处 , 并把昭王南征与穆王西行一起放在《天问》里 , 这的确很耐人寻味 。
前赴后继 追问天道
纵观中华文明史 , 其实对“天”产生兴趣的人绝非屈原一人 , 在上古时期 , 人们对“天”的认识与解释 , 其实也反映了远古先民的世界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