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求索 千年之叹( 三 )


“天”首先是一种自然性的东西 。 在屈原之前 , 已经有无数先人抬头望天 , 他们看到的自然景观 , 与后世几乎没有区别 。 毕竟 , 相比人类文明踪迹的变化 , 天地的自然变化极其缓慢 , 几千几万年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从人类内心的朴素认知来看 , “天”最早也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事物 , 不论是日月星辰还是风雨雷电 , 都是完全超脱于人类行为之上的存在 。
但是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将自然事物进行伦理化 , 就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 赵浩博士在《“天”的伦理气质精神》中 , 将这个过程视为一种“伦理气质” , 认为“‘天’的气质作为‘天’义的精神现象 , 它是‘天’的形象与本质的合一……‘天’在逻辑与历史的过程中最终走向伦理精神” 。 这是一个思维方式转变的过程 。
屈原在《天问》中将“天”视为各种玄奥问题的载体 , 通过“问天”来探索自然与历史中的诸多谜团 。 这就是一个自然事物伦理化的过程 , 每个“问天”者也在其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气质 。 屈原的气质是玄思式的 , 是孤独而深邃的 , 而有些“问天”者的气质则是叛逆的 。
比如商朝的武乙 , 《史记·殷本纪》记载这位商王“射天”的掌故:“帝武乙无道 , 为偶人 , 谓之天神 。 与之博 , 令人为行 。 天神不胜 , 乃僇辱之 。 为革囊 , 盛血 , 卬而射之 , 命曰射天 。 武乙猎於河渭之间 , 暴雷 , 武乙震死 。 ”不过 , 后世多认为“射天”是一种修辞式的表达 , 尤其在“天人感应”观念成为主流后 , “射天”者的不敬姿态更被强调 。 实际上 , 这也反映出古人对“天”的态度:如果不敬畏“天” , 也会被“天”责罚 , 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 即便是帝王也不能例外 。
由此 , 我们可以看到 , “天”在古人眼中 , 并非只是自然事物 , 更是一种被伦理化和精神气质化的存在 。 屈原的“问天”姿态 , 虽然有质疑的一面 , 却更像是通过“问天”来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 , 将一切问题归于“天”上面铺开的知识框架 , 其实也是对“天”存在敬畏感的表现 。 探索宇宙万物与人伦历史奥妙的同时 , 不破坏人与“天”的同构关系 , 这种观念其实一直存在——不仅体现在屈原“问天”上 , 也体现在后世科学探索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上 。
黄西蒙(摘自《北京晚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