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求索 千年之叹

【问天求索 千年之叹】202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收获之年 。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 , 随着“天问一号”顺利降落在火星 , 中国也在探索行星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一步 。
很多人知道 , “天问”之名源自屈原的诗作《天问》 。 但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寓意 , 以及其背后鲜有人知的历史典故 , 却少有人明了 。 其实 , “天问”的故事远不止一首诗那么简单 , 屈原《天问》从诞生之初 , 就引发世人对探索未知的兴趣 。 “天问”所代表的 , 是中国人追寻宇宙奥妙的千年之叹 , 是数千年来探索无穷远方的不懈努力 。
百余问题 重解历史
《天问》最初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 全诗近两千字 , 每四字为一句 , 几乎每句都在对历史与自然的奥妙发出疑问或叹息 , 提出了百余个问题 , 故而称之为“天问” 。
那么 , 《天问》究竟说了些什么?屈原又为何要提出如此多的问题?学者林庚认为《天问》呈现了上古历史 , 不只是夏商周的掌故 , 更是由此出发 , 对中华上古文明与传说的书写 。 《天问》的确提供了很多生动的史料 , 但它不只是书写历史 , 还有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 对宇宙规律的思考 。
《天问》开头就写“遂古之初 , 谁传道之?上下未形 , 何由考之?”这是一个带有终极思考意味的提问 。 如今人们熟知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 但这一神话最早在三国时期形成 , 屈原生活的年代 , 并没有盘古的神话形象 , 因此 , 他对世界诞生的想象 , 显然与后世很不一样 。 不过 , 在《天问》中 , 屈原也认为天地初开时混沌一片 , 只是没有某个具体的神祇来创世 。
接下来就是夏商周的历史 , 而且屈原提出了不少质疑 , 有些带有“再解读”历史的意味 。 比如 , 对于大禹治水之前鲧的形象 , 屈原表示“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 基于对鲧与大禹在治理洪水上成败形象的对比 , 作出了必要的质疑与思考 。 在过去 , 人们总容易把成功者的成功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 却对失败者的失败不屑一顾 , 但屈原的想法不这么简单 , 他要追问其背后的原因 , 这才是一个求索者该有的精神 。
屈原在《天问》中呈现的部分内容 , 具有相当可贵的史料价值 。 讲到夏朝历史时 , 《天问》提到了少康复国、夏桀亡国的故事 。 甚至在讲到夏朝末代君主桀是如何荒唐时 , 还不忘追问一句“妹嬉何肆” , 看来 , 早在屈原那个年代 , 妹嬉(另有一说名为妹喜)就被视为祸国的女色 , 跟商纣王的妲己一样 , 背上了千古骂名 。 至于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 恐怕后世已经难以确知 。
再往后 , 就是距离屈原相对近一些的历史了 。 比如西周时期的昭王南征、穆王西行 , 还有东周时期吴楚之战 。 这其中有些历史因为时隔久远与史料缺乏 , 给后人留下了足够的悬念 , 也吸引着屈原这样的文人贤臣的思索与追问 。
上下求索 叙事宏大
屈原在《天问》中流露出很强的探索未知的精神 。 虽然人人都有好奇心 , 但真正愿意去思考严肃命题的人并不多 , 屈原就是这样能深入思考的人 。 尽管他的切入点不是研究思维 , 却具备了一个研究者应有的质疑与反思精神 。
《天问》中的探索精神 , 不仅有追问宇宙与历史奥妙的强烈念头 , 也有很强的想象力 , 或者称之为宏大的思维方式 , 而后者并未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 。 置身于某个时代的文人 , 若能将自己放在历史的坐标中 , 不只是从眼前与身边的“可见之物”理解世界 , 更能让自己融入古今乃至未来的时间线索 , 这绝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