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滚子的风水 浪花滚月风水( 二 )


没有枪没有炮
昆虫局主要负责对付蝗虫
1927年深秋,山东也闹起蝗灾,省政府专门成立“治蝗委员会”,请富有经验的老农和熟知蝗虫习性的昆虫学家一起指导如何灭蝗,后来总结出《治蝗十条摘要》,第一条摘要就是“不可吃蝗,易致病患”,第二条则是“不求治蝗,但求治蝻” 。
所谓“蝻”,是蝗虫的幼虫和虫卵 。虫卵孵在土里,幼虫不会起飞,都可以通过翻耕、暴晒、驱赶、填埋、火烧等方式捕杀,以绝后患 。但只要幼虫成年,长成了蝗,又成千上万只聚集起来,那就很难捕杀了 。凭借民国前期的技术手段,国民只能望飞蝗而兴叹,别说支油锅没用,就是出动千军万马,动用机关枪和迫击炮,也只能将大片蝗虫从一个地方驱赶到另一个地方,而没有办法将它们就地消灭 。
1944年2月,二战尚未结束,印度西北部闹蝗灾,盟军出动六十多架战机灭蝗,基本不见成效,后来改成喷洒农药,才将蝗灾暂时遏制 。民国时期的中国既缺战机,也缺农药,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党政府只能土法上马,尽力灭蝗 。
北洋政府在内务部下面设立了“全国防灾委员会”,又在农商部下面设立了“农事试验场”,还要求下辖各省成立“昆虫局”(某些省份称为“植物病虫害防治所”) 。防灾委员会负责抗洪、抗旱、抗地震、抗蝗虫;农事试验场负责改良种子、改良耕作方式、摸索治蝗办法;昆虫局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付蝗虫 。
国民党政府做得更具体,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经常暴发蝗灾的省份,安排了“治蝗委员”“治蝗专员”“治蝗督办”,又在各县设立“治蝗分会”,还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的村庄搞起了“捕蝗合作社”,让昆虫学家和农技师长期驻守,指导农民防治蝗灾 。
鸡鸭大军
只能吃掉幼虫
现在网上流传的那些治蝗秘方,除了支油锅这一条太不靠谱,别的手段民国时期都用过,包括出动鸭子抗击蝗虫,在北洋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积极推广 。
比如说,1920年秋天,天津东部各乡闹蝗灾,蝗虫吃掉一半庄稼,随后飞往别处,当地乡民赶紧养鸭,中小地主则养至几千只,为的就是让鸭子捕食蝗蝻,以免第二代蝗虫大量繁殖,引发下一轮蝗灾 。
再比如说,1932年初春,苏北大旱,官方预计会闹蝗灾,派治蝗专员分赴各县,给农民发放鸭苗 。万一蝗灾来临,亿万母蝗在田地产卵,老百姓可以将蝗卵翻出地面,让鸭子捕食 。集体出击的成年蝗虫是有毒的,鸭子绝对不会吃,但是蝗虫的幼虫却能成为家禽的美食,不仅鸭子爱吃,鸡也爱吃 。
如今短视频平台上被疯狂点击的那些用鸡鸭大军出击蝗虫的镜头,实际上只有可能出现在成年蝗虫过境以后、幼年蝗虫长成以前 。也就是说,第一轮蝗灾已经暴发过了,该损失的都已经损失了,人们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放出鸡鸭捕食蝗蝻 。蝗蝻不会飞,跑不远,相对容易对付 。如果是遮天蔽日的飞蝗,鸡鸭是不敢吃的,也根本来不及吃 。
不过,没有羽化的蝗蝻一样可以迁徙,它们虽不会飞,却能爬行,甚至还能过河 。笔者祖父在世时,经常讲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原蝗灾:成年蝗虫把庄稼吃成光杆,瞬间腾空而起,去祸害下一个地方,虫卵则留在原地,慢慢孵化 。你到田里去瞧,白花花的盐碱地一望无际,鼓起一个又一个小坟包,坟包里就是数以亿计的蝗蝻 。坟包越鼓越大,越鼓越高,“啪”的一声炸开,无数小蝗虫爬出来,一边啃食着庄稼的根茎,一边寻找更多的美味 。如果附近有沟,它们会爬过沟渠 。如果附近有河,它们会像行军蚁一样滚成圆球,然后毫不迟疑地涉河而过 。无边无际的幼蝗滚进河沟,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响,尘土飞扬,浪花飞溅,暗绿浓稠的排泄物堵塞河道,那阵势比大军压境还要吓人 。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站在蝗阵之中,听着无边无际的咀嚼声,闻着无边无际的恶臭味,会呕吐,会昏倒,会在瞬间失去求生的欲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