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计算崛起还有多远?( 五 )


至于处理海量数据和查询服务的系统运算速度如何 , 是否会影响“客户体验” , 徐敏表示 , 这其实不是太大的问题 , 他以银联数据和新网银行牵头、蓝象智联参与的多家金融机构间数据共享平台为例 , 目前每天大约有60多万笔跨机构隐私查询 , 每笔大概只需要100~200毫秒 。
“这个速度相当于在百度上搜索词条 , 按回车键就立刻出现搜索结果 , 也就是‘实时’速度 。 ”一位隐私计算业内的技术人士解释道 , 如果慢于这个速度 , 是无法商业落地的 。
除此之外 , 在与客户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后 , 隐私计算服务供应商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 ,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 , 提供建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 这也是根据客户的需求组合报价 。 “这种打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 也是我们盈利的商业模式之一 。 ”同盾科技的相关人士说 。
目前 , 隐私计算尚属起步阶段 , 业内则将2021年视作“元年” 。
童玲认为 , 新技术的崛起通常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寻找样本客户 , 也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第二个阶段是经过第一批客户的应用 , 让大家看到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场景 , 这些场景未来可能会成为现象级场景;第三个阶段则是相关政策、监管等外部环境的支持 。 “经过这几个阶段 , 这项技术就能够加快推广和应用 。 ”她说 。
正在为这项新技术崛起而跃跃欲试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体系中从事隐私计算业务的公司 , 比如蚂蚁金服的蚂蚁摩斯链、腾讯云隐私计算等;另一类是初创类公司 , 它们要么具有高校院所的背景 , 要么主要的骨干人员来自大型互联网公司 。 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这其中较为典型的 , 一个是华控清交 , 另一个是蓝象智联 。
隐私计算作为数字经济底层基础设施被看好 , 但目前落地的场景有限 , 有观点认为其商业化应用的前景尚待验证 。 一位为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的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隐私计算概念很火 , 在内外部数据交换融合时发挥较大作用 , 但在中小银行领域一直一般 ,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应用层的场景 。
该人士称 , 数据不足是行业面临的问题 , 但在实际应用中 , 相较于外部数据 , 通过线下渠道获得的非标准化数据可能构建更有价值的用户画像 。 他举例说:“中小银行的一部分客户本身是无法数字化的 , 比如一些小微企业是通过个人账户收款的 , 社保、税务等系统的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这类企业的情况 , 还是需要客户经理线下去做尽调 , 了解情况 。 ”
不仅如此 , 金融数据对外开放也是个复杂的问题 。 彭凯告诉采访人员 , 很多信息一旦进入金融业务领域 , 就会涉及征信问题 , 如果变为征信信息 , 就不能轻易拿出去合作了 , 因为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 , 需要具有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机构才能开展此类业务 。
前述天使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告诉采访人员 , 隐私计算已经不是蓝海 。 他做了一个推算 , 未来5年 , 大数据市场交易额在500亿~600亿元 , 通过与数据持有方分润 , 隐私计算服务商可以获得百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 , 同时 , 通过自身经营 , 也可以获得百亿元左右的收入 。 因此 , 他保守估计 , 隐私计算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规模应在200亿~300亿 。
“从市场容量来看 , 隐私计算很难是一个独立的赛道 。 ”前述同盾科技的相关人士说 。
“应用场景要继续扩大 , 否则总能看到天花板 , 这会影响到市场对隐私计算的持续投资 。 ”前述天使投资机构的投资人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